綠竹四季青翠、挺拔秀麗,代表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竹不僅被譽為“歲寒三友”之一,更是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品格、稟賦和精神追求,它的象征意義成就了其特殊的園林價值。
竹子用于造園的最早記載見于《拾遺記》(始皇起虛明臺,窮四方之珍,得云岡素竹),秦朝時期,秦始皇建“上林苑”屋頂,從山西云岡引種竹子到咸陽,竹子造園的思想開始萌芽。
到了魏晉南北朝,文人、士大夫們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訪名山大川謳歌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詩文成了風尚,刺激了園林發展,竹子隨即融入了造園之中,得到相應發展。
唐宋兩代,竹的運用變得較為廣泛。在文人貴族等的私家庭院開始出現,如王維的“斤竹嶺”、“竹里館”等竹景。南宋時別墅景觀期,周密的《吳興園林記》已經記錄了吳興宅園“園園有竹”的盛況,竹子造園開始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
明清時期竹子園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很多造園書籍,如王象晉的《群芳譜》、屠隆的山齋清閑供箋》、李漁的《閑情偶寄·居室部》、文震亨的《長物志》等,都對竹子造園作了詳盡、精辟的論述,為后人推崇、仿效。
在造園藝術、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竹子的景觀不在局限于私家庭院,而能在室宇內隨時欣賞、掌玩的自然風景縮景——盆景,開始逐漸出現。到了宋代,“歲寒三友”類盆景廣為流傳,已經可以在諸多名人畫卷上見到以竹子為材料制作的盆景。《考盤余錄》、《群芳譜》等都對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賞進行了介紹。
到了現代,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私家庭院的家居魚缸造園的風格開始走向多元化。即使如此,“竹”的情結仍是深刻地存在于國人的心間,無論是中式還是新中式,園林造景中綠竹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在其他各式風格的庭院中,竹的景觀設計與運用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之完美貼合庭院的風格和律調,賦予庭院景觀更深刻的情懷與韻味。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的傲然風骨,深深鐫刻在國人的文化情懷與精神追求里。
景杝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