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田的含義 約五千年的農業文明,近兩千年的科舉制度,極其有限的耕地,無比稠密的人口,使莊稼和農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被寄于復雜的情感。既有“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霜濃手龜圻,日永身罄折“(宋,樓璹《耕織圖詩•收刈》)的勞碌與艱辛的感嘆,又有“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宋•陳與義《早行》)的怡然與悠閑;既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悲憫,又有“烏程霜稻襲人香,釀作春風霅水光。”(宋.蘇軾,《贈莘老七絕》)的浪漫和揮灑。千百年來,近百分之九十的農民,養育作百分之十的士大夫和他們的侍從。當農田和莊稼因為耕種者生存的需要而存在時,它所喚起的是艱辛和卑微的關聯情感,于是,離開它、背棄它便是世代中國人的普遍價值取向,唯有那少數通過科舉而衣錦還鄉的幸運者,或者那些春風得意的文人雅士,才用審美的態度來關照莊稼和田園,并象征性地把它們引入城市園林,如《紅樓夢》賈府的“稻香村”。然而即便是“稻香村”也僅僅是: 數楹茅屋兩溜青籬,分畦列畝,佳蔬菜花的矯揉造作的園林而已,難怪賈寶玉批其“非其地而強為地,非其山而強為山,雖百般精而終不相宜”(見《紅樓夢》第十七回)。田園之大美被淹沒在農人的辛酸和士大夫的矯情中。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田園的時代,在這個舉國“農轉非”的年代里,十三億的人口中每年有1%的人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大量的農田被城市建設和各種形式的園區所侵占,從1998年到2003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減少1億多畝,糧食的播種面積減少2億畝,糧食的總產量減少了1600億斤,其中包括各類大學城的侵占,截止2003年12月的統計,全國已建和在建大學城有54個,它們小則幾平方公里,大則幾十平方公里。與此同時我國每年新增人口1000多萬,按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計,每年需要增加糧食消費量46多億公斤,土地的揮霍和糧食安全問題已成為國家的頭等大事。我們看到多少嶄新的校舍在原有的高產農田中拔地而起,鮮花和修剪整齊的草坪替代了稻作和麥苗,寬廣的馬路和光潔的廣場鋪裝替代了田埂水渠。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快速的土地和人口的“非農”化過程中,我們不但拋棄了農人對土地的珍惜情節,甚至連士大夫對田田園的審美意識也沒有,有的只是暴發戶式的揮霍和鋪張。
在這樣的時代和認識背景下,我們設計了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校園景觀。
沈陽建筑大學原名沈陽建筑工程學院,位于沈陽市區,始建于1948年。為發展需要,像全國其它上百所大學一樣,學校遷入規劃中的渾南大學園區。新校園總占地面積80公頃。2002年初,校方委托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整體場地設計和景觀規劃設計。本文介紹的設計是位于校園西南角的稻田景觀區域,占地約3公頃。
2. 挑戰、機遇和對策 項目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1)場地原屬高產農田,是東北稻的種植地,土地肥沃,水源豐沛。這一場地特征在現場踏勘時便給設計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場地因建筑施工而面目全非,但茂盛生長的稗草、水蓼等鄉土物種,仍然能告訴設計者,這里所適宜的植被。
(2)時間緊迫:校方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新校園的景觀效果,迎接當年九月的新生入學;
(3)資金有限:校園基建預算基本只能滿足校舍建設,很難有資金用于環境建設;
(4)特色要求:新校園需要有獨特的個性,而景觀起著關鍵的作用。
這些機遇和挑戰,注定了稻田將是一個最合適的景觀戰略。因為:
第一,稻田最適宜于本地生長,而且,東北稻有150~200天的生長期,因此,有較長的觀賞期;
第二,稻田的建設和管理成本低,技術要求低,比傳統校園的花草管理還要簡單,幾個普通農民就能很好完成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不但如此,還可以有收入;
第三,見效快,幾個月內就可以形成有著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觀;
第四,有特色,符合場地特點,可以形成獨特的稻田校園。
第五,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義,經過3年的春種秋收,目前,沈陽建筑大學已經圍繞校園稻田形成的了獨特的校園文化。中國農耕文化、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在師生的勞動參與和季節變換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現。校園的插秧節,收割節,接待中學生參觀稻田,等等,已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近,校園稻田還被沈陽國際園藝博覽會作為博覽園的一個部分。
第六,“建院金米”,年產近萬斤的稻米收獲,被包裝成學校的紀念品,深受國內外嘉賓的喜愛。袁隆平院士為之題詞曰:“校園飄稻香,育米如育人”,可謂意味深長。
在此稻田校園的對策下,如何使稻田同時能滿足一個現代化校園的功能,并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為“后農業”時代的稻田景觀,具有審美啟智、休閑讀書等功能,則是景觀設需要解決的。
3. 設計特點 (1)大田稻作基底上的讀書臺:在大面積均相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連著一個個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形讀書臺,每個讀書臺中都有一棵庭蔭樹和一圈座凳,它們是自習讀書和感情交流的場所。
(2)便捷的路網體系:遵從兩點一線的最近距離法則,用直線道路連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實驗室,形成穿越于稻田的便捷的路網。挺拔的楊樹夾道排列,強化了稻田的簡潔、明快氣氛;三米寬的水泥路面中央,留出寬20公分的種植帶,專門讓鄉土野草在這里生長;座椅散布在路旁的林蔭下。
(3)強調景觀的動態過程:從春天的播種,到秋天的收割,到冬天收割完留在田里的稻禾斑塊及稻茬,以及晾曬在田間地頭的稻穗垛子,都被作為設計的內容。
(4)可參與性:校園稻田是學校師生參與勞動而共同創造的景觀,參與過程本身成為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這種參與,校園景觀的場所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
4. 結語 通過將稻田引入校園,用現代景觀設計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產功能,又能滿足校園學習、美育和文化及農業勞動教育的等功能。中國的“耕讀”傳統在這里被賦予全新的內容,中國的農業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現;不同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矯揉造作的田園意境,在這里,稻作大田本身作為審美和實用的對象,是一種白話的景觀;在這白話的校園景觀背后,不是士大夫矯情的詩意,而是對嚴酷的中國人地關系危機意識和糧食安全危機的直白態度,當然也不乏新的、尋常景觀的詩意。
項目名稱: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景觀設計
委托方:沈陽建筑大學
設計單位: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
首席設計師:
俞孔堅 參與設計人名單:韓曉曄、張福昌、陳伯超、凌世紅、韓毅、王大偉、王寶令、龍翔、張宇飛、闋鎮清、李剛、吳利英、劉亦昕、孫熠文
設計時間:2002年3月—2003年10月
攝影:
俞孔堅、曹楊
所獲獎項:2005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設計榮譽獎(ASLA Design Honor Award )
特別感謝:沈陽建筑大學張福昌書記,陳伯超教授,王寶令先生等對設計的支持和參與,沒有這樣開明而富于創新精神的甲方,這樣的設計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實現的。
圖01 校園景觀規劃總平面圖
圖02 校園南部稻田鳥瞰
圖03 從教室內看窗外景觀
圖04 校園稻田鳥瞰,放羊來維護草地
圖05 落日中的稻田、便捷道、楊樹和談心的學生
圖06 稻田中的讀書臺
圖07 可進入的稻田和稻穗之美
圖08 校園插秧節
圖09 校園收割節
圖10 冬天收割后的稻禾斑塊
圖11 冬天收割后的稻穗
圖12 建院金米:作為沈陽建筑大學的贈送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