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惠靈頓海濱區鳥瞰圖
安讕廊
剖面圖
萊特事務所設計的“惠園”和弗蘭克·基茨公園
地峽集團設計的方案“文化之艦”
HBO+EMTB是屋所與土人設計協助完成的設計方案“中國結”
惠靈頓作為新西蘭的行政首府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歷史悠久,是新西蘭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像許多海濱城市一樣,惠靈頓2km的海岸線也在過去的20年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單純的運輸港口發展為港口和公共空間相結合的多功能區。這里坐落著新西蘭國家博物館等主要的文化設施、餐飲購物娛樂設施以及由倉庫改建的住宅樓。濱海區的“變臉”還包括許多新建的公園和2006年初開始運營的位于南端的威坦哲公園。
海風輕拂的惠靈頓北部海港憑借其興旺的休閑游艇業、商業性捕魚和港口運輸成為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所有的活動均經惠靈頓濱海有限公司這個特殊的行政機構在市議會的監督下運營。公司主要負責該地區每日的運營管理以及包括開放空間在內的各種設施的開發與管理。
位于原有公共空間的弗蘭克·基茨公園(以一名前市長的名字命名)也在濱海新規劃中(惠靈頓濱海規劃框架2001年,第35頁)。它巧妙地與城市肌理相結合,將可用空間、海濱以及為觀賞游艇(每年一度的龍舟賽)和海灣美景而建的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完美融合在一起。盡管公園占地僅有2萬平方米,但它自20世紀80年代末建成以來就備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園區內零星點綴著些可用來遮風避雨的景觀小品、一個健身場所和諸多的雕塑品、紀念物和公共藝術。然而大約1/3的園區位于地下停車場之上,這樣不僅使屋頂與主要通道相分離,而且與城市及其周邊環境缺乏聯系,這也是將其進行重新規劃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一處文化景觀,惠靈頓濱海景觀設計也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要體現出藝術性和紀念性,而且要展現出那些為國家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群的風采。華人為現代新西蘭,特別是惠靈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緊隨歐洲殖民者的步伐,在140年前就定居新西蘭。盡管惠靈頓已與北京和廈門結為友好城市,但是當地的華人移民至今沒有專門的紀念館或公共空間來記錄他們對城市發展所做的貢獻。20世紀90年代中葉,當地華人在伊瑟·馮的帶領下創立惠靈頓中國園林協會(WCGS),希望在濱海區內修建一座花園來改變這種狀況,同時社會各界也為學會基金的成立慷慨解囊,使之成為促進城市發展的生力軍。協會與城市簽署的第一份協議就是在威坦哲公園內修建園林;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該地塊并不適合開發,它下面的停車場就為設計帶來諸多的局限性。
第二塊已獲批準的選址是預計2008年至2009年開發的弗蘭克·基茨公園。盡管地下停車場也為該地塊的規劃帶來一定限制,但它僅占總面積的1/3。
由于公園和占地具有極高的公眾價值,因此設計品質的需求和設計師的選擇就通過有限競標開展。適合并具有資質的設計公司首先遞交意向申請書;接下來5家公司通過初審,并要求他們開展公園的概念設計,其中包括一座中國園的設計。這些公司的設計方案展現于本文。惠靈頓海濱有限公司和惠靈頓中國園協會與當地社團合作,收集了近70份書面意見書來最終確定其設計概要。概要中描述中國園占總面積2萬平方米地塊中的約3km2,是一座經典的“當代中國園”。它不僅“象征著惠靈頓華人和中國移民的滄桑歷史,而且體現華人在豐富城市文化和城市結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它不僅與整個弗蘭克·基茨公園完美融合在一起,而且成為一處通過創新和富于想象力手法來詮釋傳統中式園林設計精髓的標志性景觀。此外,這座中國園還充滿活力、古樸醇厚,易于維護。”盡管園林擁有濱海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但它的設計重點卻在于重新詮釋傳統并巧妙結合市民生活空間(并非遠離人們的生活)。
最終優勝設計方案通過評審委員會評審所產生。評審委員包括澳大利亞景觀設計師兼惠靈頓中國園林協會顧問Oi Choong、景觀設計師羅賓·辛普森和城市規劃師莫頓·格杰爾德,他們都是城市規劃顧問和城市規劃技術咨詢委員會成員、社區代表羅莎蒙德·埃沃頓和濱海區首席執行官伊恩·派克。我本人也作為評審組織者而成為評審之一。我們認真評審設計師,參考社區、技術委員會、施工技術員和惠靈頓中國園林協會的各種評價。設計師的姓名在這一階段中是不向評委公開的。
每一個設計都面臨著設計概要和以不同手法結合人們的濱水生活環境來詮釋當代中式園林所帶來的挑戰。設計方案中的挑戰包括以何種方式或是否在園林和公園形式中和諧地將各種對立元素融合在一起,如新與舊、傳統與現代、融合與排斥、開放與封閉。許多設計公司(Isthmus Group、HBO+EMTB與土人設計合作和Chow Hill建筑設計事務所)分別提出了中式園林設計極具參考價值的要素,如綠化種植和園區中富于象征意義的雕塑及建材。它們成為貫穿整個園區的整體元素。HBO+EMTB建筑設計事務與土人設計所采用的紅門、紅徑和“絲帶”作為整個園區的連接元素;而地峽集團(Isthmus Group)則在臨街路邊設置中國植被和各種亭臺樓榭,沿著杰沃斯碼頭與繁忙的街道渾然一體。澳大利亞悉尼周希爾建筑設計事務所(Chow Hill)結合風水學說闡述整個園區的形式表達(基于中國古代“青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的四方之神),目的是通過一系列圓形空間將土著毛利文化與外來的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串聯起來。評審團則更關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規劃的工程周期、避免增加新的負擔而對現有停車場大規模改建或影響毗鄰深港灣水域的利用)。此外,評審團還關注中式園林如何柔化給路人和街道帶來的視覺沖擊。它應是人們沉思冥想、傾訴反思的清雅之地。評委認為某些方案的設計過多地依賴中國文化,如紅門、紅徑、亭臺樓榭和中式植被,而摒棄了許多其他設計元素。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和缺乏安全性,部分園區很少得到利用,而現在這些區域成為公園重新規劃的關鍵元素,被不同的人群所利用。盡管中國園的設計獨具一格,但正如社區一樣,它也必須具有開放性、親和力以及公園所應承載的功能性,如可以舉辦一些市民文娛活動等。
于是,其中一個方案脫穎而出。它不僅滿足復雜的設計概要要求,而且尋求到傳統與現代、規劃中的對立元素(花園和市民公共空間)以及共生與獨特之間的平衡。該方案由當地的一個協會命名為“惠園”。巧合的是該團隊還負責設計北面最近完工的威坦哲公園。萊特景觀設計事務所(Wraight & Associates)聯合艾菲爾德建筑設計有限公司(Athfield Architects)共同贏得了設計,其中包括中國園林歷史學家鄧肯·坎貝爾、土木結構工程師鄧恩·桑頓和機電工程師辛克萊·奈特·莫茨。該方案獲得技術咨詢委員會和惠靈頓中國園林協會的支持,它們都向評審團提交了報告和推薦信。
在評審團的評審下,勝出設計方案具有結構清晰、渾然天成等諸多優勢。盡管設計看似簡單樸素,但其細節中運用多種空間對照來營造出豐富的空間體驗。同時,該方案解決了園區外圍空間的一些棘手問題,如增強園區南邊界與繁忙街道和杰沃斯碼頭的聯系,開拓一條從附近的城市中心沿威爾斯頓大街的主要觀景帶。與原來彼此孤立、難以通達不同的是新的園區設計運用不同的設計筆觸,無論在視覺上還是觸覺上,都將園區與周邊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過建立有效的連接機制,甚至不惜改變高差來增強這種連接感,空間的每一部分不僅更加實用,而且易于監督和維護。
該方案除了各種實用性之外,中國園的設計也給評審團留下了深刻印象。盡管同樣采用中國當代設計手法,但它別出心裁、引人注目,對營造濱水區域的整體感做出了積極貢獻。方案中,中國園是一個圍合的怡人之處,它獨具特色,虛實結合的墻體一方面起到庇護之用,另一方面則巧妙地將海灣美景引入園中,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發揮到極致。園區的軸線沿線依次排列一組花園房,從附近威爾斯頓大街交叉口穿越一扇友誼門,沿著“天堂之墻”一直延伸到花園房:述往室和思來室,同時周邊海濱美景仿佛一幅幅動人的油畫令人心曠神怡。軸線最終到達位于原來的地下停車場之上、顯著一隅的茶室,人們身處茶室,居高臨下,周邊美景縱覽無余。所有這些空間都為講述當地華人故事以及他們為惠靈頓發展繼續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設計也確保中國園與周邊園區的和諧共生,在周邊園區內設有舉辦休閑娛樂活動的公共草坪、公共步道、市民活動空間以及重新規劃的健身場所。不同的空間特質之間形成有效的平衡,如開放空間與封閉空間、花園與市民活動空間、紀念與生活空間、傳統與現代、單一文化與多元文化。設計在空間形態中不斷升華,逐步體現出惠靈頓的華人是如何在當代文化景觀,即惠靈頓濱海區景觀規劃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又是如何在諸多社會群體溶合的多元文化中脫穎而出。
評審委員會將勝出方案推薦給公眾,為公眾所接受,并將它推入設計和施工階段。惠靈頓參議院于2007年12月末接收了評審團的報告,工作一直持續到2008年。惠靈頓濱海區的善行園和新規劃的弗蘭克·基茨公園屆時將成為通過景觀設計展現文化內涵,以多元文化構筑新型社會的領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