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從格拉丹冬雪山出發,奔流6300公里,投入大海的懷抱。從西到東,她橫貫中華大地,哺育了一個偉大的民族,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從高原到大海,她構成了獨特而復雜的生態系統,成為無數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從唐詩宋詞到巴蜀神話,她創造了燦爛的中國文明,世界由此豐富了文化淵源的涵義。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人口迅速增長,而且大多數集中在長江兩岸,從而誘發了大規模的圍湖造田。濕地面積的減少,加大了雨季洪水的危害。從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發生一次洪澇災害,到19世紀80年代以來平均每兩年一次,有時甚至連年發生。濕地的破壞還使水資源得不到涵養。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其中40%來自于長江。如不及時保護長江水資源,中國將很快面臨嚴重的淡水危機。
世界自然基金會-匯豐銀行(WWF-HSBC)長江項目簡介
項目目標:
重建湖泊與長江的聯系,推動流域綜合管理,減輕洪澇災害,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項目背景:
長江中下游原是中國湖泊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但是長久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和水利建設,人為地切斷了湖泊與江河的聯系,濕地面積急劇縮小,造成生物多樣性迅速喪失和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湖泊的富營養化。白鰭豚、江豚及中華鱘等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與通江湖泊的喪失密切相關,洪湖、巢湖等湖泊的富營養化亦根源于此。如何重新找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結合點,是整個長江中游地區實現跨躍式發展的關鍵所在。
WWF的工作:
1999年啟動的長江項目在長江中游成功地開展了進行濕地恢復與發展“洪水型經濟”的示范后,又于2002年獲匯豐銀行(HSBC)“投資大自然”項目支持,與湖北省政府簽署了五年合作框架,以被譽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為基地,選取三個被人為切斷和長江聯系的湖泊(漲渡湖,天鵝洲,洪湖)作為示范點,針對各自在湖泊阻隔后形成的獨特生態問題對癥下藥,從基于社區的濕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江湖聯系、保護區與網絡建設、流域綜合管理四個領域入手,積累濕地恢復和重建“江湖聯系”的經驗。WWF正與長江中游各省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恢復長江的生命網絡,使母親河長江“魚米更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