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覽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余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為主,后來逐漸變為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成為培育產業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啟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世界展覽會的會場不單是展示技術和商品,而且伴以異彩紛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壯觀景色,設置成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充滿節日氣氛的空間,成為一般市民娛樂和消費的理想場所。
1933年美國芝加哥的世博會確立“一個世紀的進步”的主題。此后歷屆世博會均有主題。
德國漢諾威2000年世博會(EXPO 2000 Hannover)是以“人類、自然、技術”為主題,亦是德國第一次舉辦世博會。為了準備世博會,德國在1992年舉行了一次世博會城市和景觀規劃概念國際競賽。來自于意大利建筑師安拉寶底(Anaboldi),卡瓦弟尼(Cavadini)和瑞士景觀設計師漢格(Hager)設計組獲得第一名。隨后1994年德國著名的設計事務所ASP和瑞士景觀設計大師凱萊斯特(Kienast)又加入其中,并完成總體規劃。
世博會場地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占地166公頃。其中西區為107公頃,為漢諾威市展覽會現有場地。而東區位于地勢較高的可隆斯格山地(Kronsberg),為面積59公頃的農業用地。設計師充分運用原有展覽會場館基礎設施結合世博會需求,調整、改造,新建展覽館,使其在世博會后,成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現代化展覽中心,同時對新區建設強調環保理念,以體現生態性、經濟性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世博會西區景觀
世博會西區景觀的特點是由一條東西向的“聯合”景觀大道把西區三個南北走向的“手指狀”綠帶連接起來,形成“山”字形結構。該設計由瑞士景觀設計大師凱萊斯特主持。
●“聯合”景觀大道
這條獨特的景觀大道,起始于西南角主出入口與新建的輕軌站相連。由西向東貫穿三個南北向的綠帶,全長1公里,成四行共種植460株喬木,其中包含273種不同的種類或變種。其間距或疏或密不盡相同,樹種選擇亦是無序的,或針葉樹與闊葉樹、常綠樹與落葉相間,或外來樹種與本土樹種為鄰,以此來象征全世界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寓意深遠。
●波浪公園
沿著“聯合“景觀大道向東,首先迎來的是一條700多米長的條形綠帶——波浪公園。這條綠帶的設計重點是地形處理,在視覺上形成高差變化,宛若起伏的波浪,故名“波浪”的起點,自然種植著櫟樹、黃楊和杉樹等樹種與“聯合”景觀大道相連并呼應。隨著“波浪”的起伏,又穿插著不同內容,在這條綠帶上,原有的展覽公司經濟中心幾乎破壞了它的結構,設計師在這里把“波浪”掀到最高,并密種樺木林,以消除不良影響。同時種植大片疏林草地,并在北面建有一水池、木橋、小島組成的水景小品,在其北端以 “鴿子、老鼠和人的房屋”為主題的大型雕塑結束。
●地球花園
地球花園為世博會西區中間的一條“綠手指”,全長500余米,由于漢諾威市為本屆世博會做的會標是一地球的變形體,故給這條綠帶取名為地球花園,它由兩大部分組成。南端由一組“神秘”花園構成,其設計手法是非常經典的:由3.5米高的蘋果樹和梨樹做樹墻,組成不同形狀的小空間,如圓形、水滴狀、橢圓形、三角形、四方形和六邊形等等。再在這些小空間里種植某一類型的植物:如蕨類、草藥類、竹類、景天類、燈芯草類、鐵線蓮類等植物,形成不同類型的迷你花園。而北端則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七座5至13米高的圓錐體,圓錐體上種植綠草,其頂由金屬制成。世博會西區第三條“綠手指”為展會公園,原規劃為櫻桃林,后由于該綠帶為漢諾威展會中心的主要綠地,博覽會后重新設計。
世博會東區景觀
世博會廣場、變化的花園、世博會南側公園和艾歌銳可公園為世博會東區景觀的重要組面部分。
●世博會廣場
由漢堡著名的GMP建筑事務所和WES景觀設計事務所合作設計,該廣場位于東區的北端,其西與世博會東西區連接走廊相連,是東西區一個重要的人流集散地,并且其南面緊臨東道主德國館,顯得十分重要,設計師想把這一廣場做成具有地中海風情的廣場,大面積的淺色鋪裝,廣場西面種植5排法國梧桐,同時充分利用廣場上原有大喬木,結合種植池設計在南面德國館一側做成上升臺階,而北廣場則為下沉式臺階,喬木下安裝鐳射燈光,臺階前廣場兩側,設有98眼由計算機控制的音樂地面噴泉,使這一宏大的廣場富有生氣。
●變化的花園
世博會的東區的三個主要綠地是由柏林景觀設計師卡梅·勞阿菲(Kamel Louafi)主持設計。
變化的花園是東區的一條“綠手指” 。設計師引用了神話中的一句格言“一切都在流淌”,即生命如河流,在變化中經歷了由生到死的輪回。設計師在這條由北向南的狹長的綠帶上,設計了不同主題的花園序列,結構上由緊湊至松散轉變;色彩由深向淺過度;植物由規則式向自然式演變……同時還通過光彩的效果,高低變化,聲響裝置等圍繞“變化”這一主題,向人們展示花園的藝術魅力。
花園的起點“黑園”緊鄰世博會廣場,規則式種植黑松和石塊及卵石鋪裝,形成規整式廣場景觀,向南有一組白玉蘭林蔭道,在其南端為“下沉花園”,由臺階、水幕墻和修剪整型的椴樹組成,再向南由一組園林小品、影園、噴泉水池等組成,直至竹園。其間種植的植物如櫟樹、銀杏、白樺、梨樹、椴樹等已從規則式逐漸向自然式種植過渡,由竹園向南依次為沙園、草園,最后為果園,并于世博會南側公園連為一體。
●世博會南側公園
占地15公頃的世博會南側公園的主題為水。位于可隆斯博格山腳下,地勢較低,成為世博會場館雨水的回流地,設計師結合雨水回收,凈化等環境工程,進行公園的設計。如雨水回收池,具有凈化功能的水園,水渠和濕地等內容,并在與世博會交界處修筑長堤,并在其上建了四座塔樓,便于人們鳥瞰世博會全景。
●艾歌銳可公園
艾歌銳可公園西與世博會東區相連,南與世博會南側公園相通,占地60公頃。是一以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公園。設計師在設計中非常巧妙的利用原有農田的機理,種植疏林草地,并在其間布置了一批“稻草人”的雕塑,富于鄉村特色,并把其作為漢諾威市綠環的組成部分,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理想的休憩綠地。
變化的花園,世博會南側公園和艾歌銳可公園,由于其獨特的構思,合理的布局,超前的環保理念,被評為2001年德國優秀景觀設計作品。
綜上所述,德國漢諾威2000年世博會利用和發展現有的設施,以使這些設施在展會閉幕后仍能使用。 在工程概要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每項工程應盡量少地占用空間;應用的材料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不能有副作用;建造過程應簡單并使用經濟的、無污染的能源。其次,這里還在開展一些研究項目,以使展地周圍的地區受益,這種長遠的打算已經超出了展覽會本身的時間界限,很有意義。
歷次舉辦的世博會,包括2000年在德國漢諾威和2005年將在日本愛知縣舉辦的世博會,基本上都在發達國家舉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中國舉辦世博會,不僅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巨大推動,而且將增強發展中國家的申辦信心,促進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尚未加入國際展覽局(BIE)的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從而推動發展中國家和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絢麗多彩的文化特色。漢族文化、彝族文化、藏族文化等不同特征的文化兼容并蓄,共同構成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中國世博會承辦地上海不僅是中國南北文化的交融地,而且是中國最有東西方文化融合氣息的城市。在中國上海舉辦世博會,將會使世界充分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加強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和溝通。同時,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將為世博會增添光彩,增強世博會的吸引力。介紹德國漢諾威2000年世博會景觀設計特點,希望對上海世博會景觀建設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丁一巨
1990年獲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獲得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學位后在該校工作,同時兼職于德國瓦倫汀景觀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事務所。2003年擔任該事務所中國地區首席代表。
羅華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設計專業碩士,現任上海錦源景觀設計工程公司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