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一方面對中國遠在秦漢時期輝煌的文化藝術的反映,另一方面它是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區,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兵馬俑博物館旅游景區配套服務設施,整體上還處于一種原始的無序狀態,與兵馬俑存在的歷史價值不協調。 2003年下半年,我們受委托在陜西臨潼距兵馬俑博物館300米左右,規劃設計一條與兵馬俑博物館配套的服務商業,整條街長約700多米,寬200米,建筑面積將近50,000平方米。實地踏勘后,我們發現場地存在四個明顯的高差變化,使用地成由南至北臺階式升高,總高差近26米(圖 1-3)。面對特殊地段的規劃設計任務,我恩認為不應建造純粹的“仿古”建筑,因為任何一個朝代的建筑都無法表達出場地所具有的、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悠悠歷史,它們都只是整個文化長河中的一個節選,不能代表它的全貌。那么,如何來體現這無垠的文化與歷史深海呢?
一、構思——回歸土地
反映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有兩條路:一條是堆砌,把所有文化符號都堆砌上去,很多仿古的建筑就是這樣做的;另一條路是做一個場景,一張白紙,給建筑一個存在的環境,所有的文化內容都可以在這里演繹,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使人們進入場景后都會有不同的空間和環境的體驗。于是,我們選擇了第二條路,尋找新的語言。我們不是從歷史符號里尋找,而是著重從土地找靈感,這種靈感來源于陜西關中的黃土地,來源于兵馬俑,來源于關中民居。
我們的基本思路是,為了體現場地的環境特征,建筑也應營造一個新的環境,但這個環境是謙和平靜的,在兵馬俑軍陣的宏大氣勢面前,建筑表達出的任何情緒都會顯得平淡。此外,設計對新建筑有高度的要求,即不能超過10m。這樣,在設計中我們認為可以充分利用臺地遞進升高的特點來減小建筑體量。具體的做法是將整個基地下挖不等的高度,這樣基地標高就會整體下降.使處在最高臺地上的建筑保持半地下狀態。其建筑高度不僅沒有超過限制的要求,相反還會更低。但是,我們仍然保持了原有的臺地走勢,從南面的較低處向北面的高處看,建筑組群的上升趨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圖3)。
兵馬俑坑的切割美是令人驚嘆的.這一點我們也希望反映到建筑的形態上。目前的方案中建筑的各個界面都是線性的,由于服務區的面寬大。進深大,為了增加游客的可到達界面,我們設計了各種尺度的院——井院、場院、庭院。巷子等,豐富了空間的變化,同時也強化出關中民居宅院的空間體驗感。在設計中所有建筑的屋頂都是可以上人,屋頂的絕大部分都進行了綠化處理。到了夏天,很多的露天茶飲都可搬到屋頂,游客可以一邊品茶,一邊俯瞰商業主街來來往往的人群,別有一翻滋味。建筑先以一種環境形態出現,其次才是功能系統的滿足。隱藏起來的建筑體量使不遠處的兵馬俑博物館處于一種安全的,不被破壞和干擾的環境氛圍之中。同時,新建筑也完成自己作為環境的一個特征語匯存在的全過程。因此,整個設計理念是;一片綠色,一串場院,一種體驗(圖4.圖5)。
二、設計對策
1.沿著一條”發掘”的通道,重新發現關中。陜西是我國歷史文化遺跡較多的省份,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因為歷史的久遠,歷經滄海桑田,大量的考古遺跡都是在厚厚的黃土下被發現、發掘。從藍田人遺址到秦兵馬俑,唐代的壁畫乃至明清的碑刻,幾乎涵蓋中華幾千年的歷史發展脈絡,時至今日還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陜西可謂是中華文化的地下寶庫。
本方案利用一條“發掘”的通道(時光隧道),塑造一種歷史發掘的文化氛圍。這條通道也構成整個區域的主街,將各個主題性的廣場和院落串連起來。廣場和院落除了滿足功能性的需求外,還提供了展示不同時期文化的載體和平臺,并通過景觀設計達到對主街文化氣氛和商業氣息的渲染,使游人在行進中不經意間重新發現關中、感受關中。
2.建筑通過“覆土”屋面處理,削減體量達到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首先,利用“挖掘”的手段使建筑隱藏起來,加強其與周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協調統一。在大部分的建筑屋面上覆蓋種植土,屋頂綠化的引入使建筑整體與自然環境達到最大限度的和諧。與此同時,為了和周邊的附屬建筑達到協調,場地還突顯六個平臺狀建筑,體量界于秦兵馬俑展館與民俗文化街之間,實現展館建筑的大體量與民俗文化村的小體量的協調過渡,改善了區域整體建筑景觀(圖6,圖7,圖8)。
3.塑造“主街-廣場-巷子-場院-門廊-井院”的空間序列。基于本項目復雜的功能布局及交通組織流線要求,方案通過一系列的空間場的圍合,利用不同屬性空間的劃分將功能模塊化處理,梳理整體空間關系,完善交通流線組織。同時,強化各功能分區的領域感與場所感{邊界層面)。塑造由外而內的獨特的空間氣質,使游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間中感受關中文化,在充滿情趣而理性的空間中購物、消費。
(1)街,作為場地外部空間的主線,有著功能聯系和交通聯系的雙重職能。街以磚鋪地為基面,通過植物和水體景觀的配置,構成活躍的,強調動勢的線性空間。街,可以理解為整個區域的脊梁,承載著大量的人流交通,同時它本身也是主要的信息界面,對外提供交流的窗口。
(2)廣場,作為街道的下一個空間節點,它被街道串聯起來形成一系列相對開放的空間。每一個廣場承擔著一定的功能,表達一定的文化主題。各個廣場相互分開,但在主題上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整體的空間序列,提供相對開敞的公共性活動空間。因而,廣場是街道的活躍元素,使狹長的街道在空間和氛圍上不致單調乏味。
(3)巷子,是尺度更加近人的街道,它構成基地東西方向的連接,也使街道與院子產生聯系。同時,尺度更小的線性街巷也塑造出充滿趣味的空間,強化空間轉換的戲劇性變化,豐富建筑組群的空間形態。
(4)場院,是街道兩側分布的,全圍合的院落空間,圍合感強,私密性強,空間尺度怡人,滿足相對安靜功能空間的需求。同時,場院的建筑界面利用廊道將室內外連接起來,作為半公共性質的活動空間。
(5)井院,主要作為建筑群體的后院使用,在滿足覆土建筑的采光,通風功能要求的同時,也提供相應的人文景觀的美化功能。
4.通過天橋,坡道。視線通廊的設置,使建筑與周邊場地緊密的聯結起來,成為連接區域的重要紐帶,完善區域的整體生態景觀格局。基地作為整個區域的中間過渡區,場地聯系著A、c兩個地塊,同時和兵馬俑博物館比鄰,是區域景觀的重要一環。
5.利用通廊引入南部的驪山風景和區域特有的“局地風”。基地周邊地區擁有景色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自然生態資源。本方案通過規劃出特定的視廊和風廊,將優美的驪山風景和區域所特有的、常年季節性的局地風引入,使建筑組群對自然生態資源達到合理的利用,更好地解決場地借景。外部氣流組織及建筑自然通風的問題,使自然要素成為規劃設計中有生命力的元素之一。
三、功能特點
1、區域功能定位,體驗主題的地域綜合體。方案將秦兵馬俑展館前區定位為以體驗旅游為主題的地域綜合體,是區域性的商業購物、娛樂休閑的文化中心(圖9,圖10,圖11)。
2、街、院的組合與三條功能軸——文化購物軸、特色餐飲軸、體驗消費軸。基地西側既定的生態公園、東側的民俗文化村、北側的區域停車場以及和場地相鄰的秦兵馬俑展館,這些相關因素決定區域最佳的功能布局方式(圖12):
(1)主要文化購物區宜設在場地的中部,以便游人參觀、購物,使流線明確、清晰,從而形成以文化購物為主的一條購物軸,同時,它也是統領其它功能軸線的主線,并將一系列的主題廣場串聯起來,形成“街道——廣場”序列,成為主要的公共性活動空間。
(2)特色餐飲區宜在文化購物軸的一側,由一系列的場院和井院構成一條虛軸,并通過廊道相連接,形成室內、室外相互交疊的復合空間,同時場院也通過連廊成為餐飲空間的外延,形成隸屬于餐廳的。半公共性質的活動空間。它比廣場提供的空間圍合感更強,空間尺度更舒適,氛圍更安靜。
(3)體驗消費區宜布置在文化購物軸的另一側,空間結構和特色餐飲軸線一致,也是一條虛軸,但其功能安排有所區別。它和景觀的結合更加緊密,主題以文化體驗類的消費為主,并包括特色的休閑康體服務設施。利用安靜舒適的空間尺度,營造安逸的氛圍,達到文化體驗的目的。
3.基于以上的分區原則,把整個場地分成六個主要功能區:綜合區、餐飲區、酒店。商業配套區、洗浴區、物業管理區,各個分區相對獨立又因為軸線的串聯而得到統一的聯結。軸線之間通過巷子的空間呼應得到了滲透和相互的溝通,功能布局形成一個有機的模塊化整體,相輔相承的空間猶如脈絡,而室內空間則成為各具功能,自成一體的單元。
4.景觀結構的面、點、線的處理。景觀基質 (面)——屋面大面積樹林草地以及廊道中以磚鋪裝為主的基質;文化故事(點)——保留現有多個村落的建筑及街坊基地,將拆下的青磚和紅磚用于鋪地,結合解說系統,講述村莊的故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休閑廊道(線)——保留原道路軌跡,延續社區肌理和歷史軌跡。與西部展館相聯系,建立步道網絡,構成線性休閑景觀廊道,走進和體驗景觀,真正作到體驗性的旅游。
四、建筑形態
1.矩陣模數化的建筑平面組織。建筑平面組織的靈感來源于秦兵馬俑的矩陣式排列方式,為的是尋求建筑文脈的本源性,同時采用模數化的處理方式,也是現代建筑技術中經濟、高效的處理方式,如此達到技術與文脈的高度統一。此外,模數化的平面布局為建筑功能的靈活布置提供了較大的余地,使建筑的適應性增強。
2.抽象化的建筑立面處理。“土地”是根本。建筑立面針對區域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特點,沒有一味模仿某一特定時期的建筑形式,而是通過抽象。提煉,抓住黃土高原與黃土民風民俗的深刻根源性,利用黃土地特有的質感,以黃土為原料的產品,作為建筑的主要飾面材料。在建筑構造中部分墻面將采用夯土,飾以仿秦磚的紋理;同時在大尺度的處理上充分體現現代化技術的力學美,利用抽象化的線條來體現西北人民獨具的,粗線條、質樸的美。
3.建筑剖面設計充分利用局地風,形成內部的自然通風。因為基地位于自然山地,有著季節性的山地局地風,本方案充分考慮對自然生態資源的利用,將屋頂順應自然坡地的地勢,采用單坡屋面.可以引導風向使風速加快,在屋面形成局部的表面低氣壓,將建筑內部的空氣通過屋面天窗或氣窗自然排出,達到自然通風的目的。同時,由于采用覆土的種植屋面也可有效地調節建筑內部的氣溫,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4.商業街的近人界面。商業街作為整個區域的主街,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區域,在需要宏大的氣勢的同時,更需要近人尺度的界面,此界面也是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界面。大量的藝術品,雕塑以及櫥窗成為文化的載體,在人的活動范圍內安排了大量的。容納藝術品的空間和層位,為街道文化氛圍的塑造提供平臺。
結語
本方案已順利通過了專家評審,并獲得較高評價。當然,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就已經意識到場地的尺度過大,本著經濟性的原則,適宜地縮小建筑規模可能更合理。
圖1區位圖
圖2現狀分析圖
圖3總體鳥瞰
圖4局部效果
圖5局部夜景效果
圖6局部效果
圖7局部效果
圖8局部效果
圖9交通流線分析
圖10功能流線分析
圖11景觀視覺分析
圖12形態結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