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規劃遵循原則——濱水景觀設計是城市規劃的進一步深化
“金雞湖景觀綜合整治工程”有它特定的前提,它是在蘇州市東區——蘇州工業園區的中心部位,其水域面積7.38km2,比著名的杭州西子湖還大1.88km2,定位是開放的城市湖泊公園,因而它必須符合園區的總體規劃,園區的總體規劃是將中新合作的70km2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每個區域均遵循如下規劃布局原則,即從北往南依次為工業區、居住區、中心商貿區、居住區、工業區,東西向以蘇州干將路的延伸線為中軸線,而金雞湖正像串在這根軸線上的一顆明珠,根據此總體規劃思路,考慮金雞湖本身的旅游開發功能及土地開發收益平衡,最終確定將全湖及周邊沿湖地區分為8個區(圖1、2),具體功能見下表:
圖1 園區中軸線布局
圖2 金雞湖分區圖
在確定了分區之后,才能進一步規劃建筑群、綠化群落、生態群落、交通系統等,如“城市廣場”區中的進一步商業建筑群景觀規劃(圖3),更進一步確定了綠地、硬質地、建筑三者之間的邊緣線及基本要求,為以后的單體設計提供了依據。
圖3 城市廣場區的景觀規劃
2 環境優先原則——必須遵循“生態景觀學”的概念
1969年,克羅(D.S.Crowe)率先提出景觀規劃、設計應注重“創造性保護”工作,即既要最佳組織調配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該地域內美景和生態自然,這標志著“景觀生態學”理論的誕生,它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從而把景觀客體和“人”看作一個生態系統來設計,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圖4-1):
斑塊是指存在的有一定面積的自然區域,以維系一定的動、植物群體及涵養水源。
廊道是指聯系孤立的景觀元素——斑塊之間的線性結構體。
基質是指不同于周邊地區的本區域所固有的物質屬性。
圖4-1 景觀模式
在金雞湖及其周邊區的分析中,我們確立了以下幾個生態“斑塊”(圖4-2):
斑塊 ① 濕地斑塊——蘆葦蕩,位于波心島與北岸陸地相連處,用于凈化水質;
② 自然植物斑塊——望湖角,位于南側機場路以南自然島嶼,用于保護本地植物及鳥類;
③ 湖濱大道——位于湖西人工坡地綠化公園;
④ 金雞湖面——7.38km2,是規劃中最大的斑塊,是魚類、水生鳥類、水生植物的保護區域。
圖4-2 金雞湖景觀格局
廊道 ① 水面——同時又是一個巨大的廊道,以聯系各主要斑塊;
② 道路系統——沿湖有較稠密的車行、步行系統,是連接相鄰斑塊的一些線性走廊;
③ 間隔的沿湖綠地——是間斷性廊道、是跳板。
“集聚間有離析”(Aggregate - with - ontilines)被認為是生態學定義上最優的景觀格局,這一模式要求對土地利用進行分類集聚,并在發展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少的自然斑塊,并在自然邊界地帶公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在金雞湖景觀規劃中,我們確立的正是這種保護性開發戰略,工作主要分為保留與保護兩大方面,我們注意保留了一些原始的河、湖淺灘;在設計中的用于改造原泥土自然駁岸,防止水土流失的“塊石駁岸”設計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用當地的自然風化石作自然堆筑,石縫之間以鳶尾、麥冬、草坪點綴,盡可能保持其自然河灘的原始風貌(圖5)。
圖5 塊石駁岸設計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在保護方面主要是水體水質的維護,以前我們做駁岸,泄水孔總是將濱水路上的雨水直接就近排入湖中(市政道路一貫做法),這樣將泥沙、垃圾直接沖入水中,就會污染水體,影響水質。此次我們的做法是將雨水統一收集,進入城市雨水管網系統,經過濾處理后再排入湖中。這樣雖然運行費用高了些,但對長期維護此水體的環境具有深遠意義(圖6)。
圖6 湖濱大道斷面圖(含雨水溝)
在保護方面,還規劃了一片沼澤區——“望湖角”(在湖濱區南部),用于天然凈化水中雜質與有害礦物質,并且便于保護各類留、候水鳥棲息(圖7)。
圖7 望湖角設計
3 超大尺度空間原則——由功能決定尺度原則
古典園林只為少數社會特殊階層服務,其一個設計原則就是“小中見大,咫尺山水”,即“人在畫外以觀畫”,而現代景觀設計的成果是供城市內所有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休閑、欣賞、使用的,因而這決定了它要以超常規的大尺度概念來規劃設計的;同時,又受六 七十年代西方大地藝術思潮及手法的影響,即注重設計空間與大自然的自然力、自然空間的融合。在廣袤空間中創造作品,“人在畫中以作畫”的設計思路,這些都決定了“尺度空間的定量優先于局部”。在金雞湖規劃設計中,有一條634m長的湖濱大道,它的設計一反園林小路寬不過3.0m的常規做法,將大道寬15.0m,分上、下層,低處湖濱大道寬9.4m,高處湖濱道寬4.075m,中間連接的臺階寬1.525m,以每2.0m一個色帶鋪地變化重復(不做復雜圖案細部變化)建成后氣勢宏大,與湖面尺度比較般配(圖8、9)。
圖8 新理念的湖濱大道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9 新理念的湖濱大道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4 文脈原則——注重現代與傳統的交流、互動
我們雖然在進行現代式的景觀設計,也不能完全脫離本地原有的文化與當地人文歷史沉淀下來的審美情趣,不能割裂傳統。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保留傳統園林的內容或文化精神,整體上仍沿用傳統布局,在材料及節點處理上呈現一定的現代感和現代工藝、手法,這是30年代園林師們逐漸從古典園林設計中走出來時采用的一種謹慎小心的做法,即“舊瓶裝新酒”;而目前國際景觀設計界流行的做法是在設計中汲取“只言片語”的傳統園林形式移植入現代景觀設計中,使人在其中隱隱約約地感受歷史的信息與痕跡。在金雞湖設計中,我們選用了蘇州傳統園林中卵石小徑這一傳統元素,在湖濱大道上做了兩塊鋪地,材料、施工工藝均是蘇州本地做法,而圖案卻不是傳統的“壽”、“福”、“鳥”、“魚”紋,而是現代感十足的抽象幾何平面紋樣(圖10、11),這樣使得人們在長距離的行走過程中,突然又感受到了一些蘇州傳統園林的信息。在弧形觀景臺旁設置了一座橋梁,橋下有一個小小的荷花塘,面積約150m2,用不規則景石做池壁,池底滿鋪白色鵝卵石,有蘇州園林水景做法的痕跡,建成后效果較好(圖12)。在另一處沿湖小廣場的鋪地上,按中國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的排列方法,設計了一個“農歷廣場”,使每一個來到湖邊游玩的人都可在此找到自己的生辰年份和對應的生肖圖案(圖13)。
圖10 傳統式紋樣鋪地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11 抽象幾何鋪地紋樣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12 小河塘石作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13 農歷廣場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5 親水原則
受現代人文主義極大影響的現代濱水景觀設計更多地考慮了“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在以往,人們懼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總是又高、又厚,將人與水遠遠隔開。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能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漲、落特性,因而親水性設計成為可能。如何讓人與湖水進行直接接觸式的交流?是處理這類景觀設計時應著重探討的。我們采用了三種不同的處理手法:一是親水木平臺(圖14),一是親水花崗巖大臺階(圖15),一是挑入湖中的木坐凳(圖16),這樣達到了不管四季水面漲漲落落,人們總能觸水、戲水、玩水。
圖14 親水木平臺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15 親水花崗巖大臺階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16 挑入湖中的木坐凳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6 立體設計原則
以往景觀、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師們非常注重美學上的平面構成原則,甚至到了苛求的地步,去刻意追求平面圖案的美觀、線型的流暢。但他們忘了景觀是使人在其中游憩的場所,人不能一直俯瞰這個景觀空間,而對于人的視覺來講,垂直面上的變化遠比平面上的變化更能引起他的關注與興趣。因而,景觀設計不應僅僅是平面設計,而應是全方位的立體設計。縱觀現代景觀設計的一些名品,無不注重立體層次的設計。立體設計涵蓋了軟、硬質景觀兩方面:軟質景觀如種植喬木、灌木時,應先堆土成坡,再分層高底立體種植;硬質方面則運用上下層平臺、道路等等手法進行空間轉換和空間高差創造。例如在金雞湖景觀設計中,我們將沿湖濱水區域標高作了四段劃分,從城市往湖面靠近依次為“望湖區”(寬80~120m的綠化帶區域)——“遠水區”(高處湖濱大道,由喬木與灌木形成半圍合空間)——“見水區”(低處湖濱大道,9.4m的寬闊花崗巖大道)——“親水區”(可戲水區域)(圖17)。這樣既滿足駁岸設計的防洪要求,又將人們逐漸、逐級引入水面之中,使得整個區域在三維空間中變得豐富多彩。
圖17 親水設計分區示意圖
7 技術更新原則
由于科技的發展,新材料與技術的應用,使得現代景觀設計師們具備了超越傳統材料限制的條件,通過選用新穎的建筑、裝飾材料,達到只有現代景觀設計才能具備的質感、透明度、光影等特征。例如,我們在金雞湖景觀工程中選用了地面光纖照明、4.0m高沿湖柱式照明(圖18)、彩鋼板玻璃磚裝飾的廁所(圖19)、水幕廣場人工噴泉(圖20)、LED等。這些現代科技的成果帶給了設計師們超越其先輩們設計的自由度,因而可以創造一些新的視覺效果。
圖18 沿湖柱式照明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19 彩鋼板玻璃磚裝飾的廁所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圖20 水幕廣場人工噴泉
更多蘇州金雞湖景觀照片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國外城市規劃[M].1997(3):27-31.
[2] (日)蘆原義信.城市空間組合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3] (美)H·shirvani.景觀建筑學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J].國外城市規劃.1992(1):54.
作者簡介
唐 劍/1974年生/男/景觀設計師/1995年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現供職于美國EDAW景觀公司蘇州分部(蘇州 215021)
收稿日期:2001-12-05;修回日期:200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