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榮獲2003年第40屆IFLA國際風景園林大學生設計競賽提名獎。
1 緣 起
在人類社會從原始到現代的歷程中,由于民族、地域及文明程度各異,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的存在組成了當今多姿多彩的世界。
自工業化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讓地球生態環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聯系無比緊密。尤其是資本經濟的觸角,已經深入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世界經濟一體化正在形成,它促進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然而也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吞噬,世界文化有趨同的傾向。
近年來,國內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環境保護等問題備受關注,這種保護有利于特色文化景觀的傳承,有利于地域生態的完整,也是解決我國文化特色危機的有效方法之一。
從競賽的7個副標題中可以看出,風景園林關注的邊緣景觀有很多。然而,因應有6000年文明史、目前正處于快速城市化時期的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地域文化的喪失、自然生態的無情破壞,應成為這個時代風景園林的關注焦點之一。對此,我們也充滿了濃厚興趣。于是,我們很自然就把參賽主題定格于"邊緣景觀"之一:文化的景觀——維持全球社會中的鄉土邊緣。并確定瀘沽湖草海邊上一個自然村,及其周邊地帶作為參賽選址。
2 瀘沽湖邊的摩梭人
瀘沽湖是我國最清澈的高原湖泊之一,它不僅有旖旎的自然風光,更具魅力的是神秘的摩梭文化,及其社會組織結構。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至今還保留著"阿肖"走婚習俗和母系家庭制,被人稱為"東方女兒國"。摩梭人原始的農耕文化、原始的宗教、古老的象形文字、淳樸的民風民俗、傳統風貌的村落,古老的木欏子房,處處散發著神秘的氣息。
3 確定主題
3.1 邊緣的形成
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聚居地,是中國惟一的母系社會文化地區,他們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宗教、文化、社會經濟結構、生活習俗等。在摩梭社會里,陰陽協調、婚姻自主、家庭和睦、少有所養、老有所終,一切自然而然。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摩梭人與外部各種交流劇增,文化、生態、人口等問題凸顯,于是形成了邊緣。
(1)文化的邊緣 摩梭母系文化處于父系文化的包圍之中,相對父系文化處于弱勢地位。在兩種異質文化交流中,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獨特的母系文化帶來的旅游經濟,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但過度的旅游發展,將會使母系文化逐漸被父系文化蠶食,進而發生變異、解體,最終消失。
(2)生態的邊緣 瀘沽湖地區是獨特的高原湖泊生態環境。千百年來,摩梭人的農耕經濟,對大自然的依賴性極強,其生產生活資料直接源于大自然。因而發展到今天,摩梭人生活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已遭到巨大破壞。從而使依附在這塊土地上的摩梭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也受到了威脅。
(3)地域邊緣 父系文化的入侵,導致不同文化形態的人群相互雜居與融合;生態環境的破壞,將導致摩梭人外遷;從而使摩梭人分散瓦解,最后將作為一個地域群體消失。
3.2 主題和目標
對于這樣一種獨特的、有諸多優越性的文化,人類豈能視其消失而不見,應從可持續發展、生態、景觀、經濟的原則出發,保護與發展摩梭母系文化,以及承載這種文化的自然生態環境。在自然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共生的狀態下,能夠實現文化的自我的更新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3 理念
(1)保護文化的多樣性;
(2)建立自我可持續發展的體系;
(3)整體性;
(4)吸納而不是被吸納;
(5)預料變化,不斷發展;
(6)生態恢復。
3.4 對策
對摩梭民族村落的研究,應從以下兩點出發:首先,這是一種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文化現象;其次,這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
為此,我們意在構建一種保護與發展相結合、以保護為核心的模式,并針對現狀提出分級保護的措施:
整治性保護(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改善性保護(conservation and im-provement);
限制性開發(limited development)。
保護,作為一種文化,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它與異質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可能被滲透、侵蝕,進而產生文化變異和分裂,最終形成毫無原來文化特色的大眾文化。
發展,作為一個社會村落,就必須發展經濟,提高生活水平。對于發展中的亞洲地區來說,發展經濟是無法避免的,在中國尤其如此。
4 規劃設計
摩梭民族村落承載了獨特的母系文化,對村落的保護,首先從保護她的文化的核心做起,通過合理的技術手段,改善村落的物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以經濟發展為輔助手段,合理引導安排外部影響因素,變不利為有利,從而最終達到保護的目的。
4.1 傳承摩梭民族的母系文化
(1)非物質文化
①維護走婚習俗,不干涉其婚姻形式,保持母系家庭結構;
②維護其節日、禮儀、習俗、日常行為習慣等,并為公共節日活動提供場地支持;
③維護喇嘛教和打巴教的宗教傳統,為宗教活動提供場所。
(2)物質文化
①保護山體-村落-水體的自然山水關系,維護其風水習俗;
②保持各戶獨立,并有一定距離的形式,使之利于庭院經濟生產;
③保護農田不被侵占,并利用生態農業發展其農業經濟;
④根據其傳統方式,取其傳統文化涵義,為宗教和節日歌舞活動提供如下公共活動空間,支持其"走婚"習俗。
a.瑪尼堆:置于村口,村民每天念經祈禱之地;
b.火葬場:位于村東面的水邊,是舉行葬禮儀式的場所;
c.經堂:作為宗教之一的喇嘛教的活動場所;
d.廣場:大型公共活動場所。
⑤保持以回字庭院+莊稼地+土坯墻的獨立院落形態。將人畜混居變為人畜分離,保持庭院圍合形式;以林場建設滿足摩梭人由于建筑形式對木材的需求;提供家庭室外活動場地。部分土地繼續種莊稼,部分用于發展庭院經濟。
4.2 改善生活條件,美化生活環境
(1)在內院鑿井,引入山泉水供家庭使用。
(2)在不影響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利用明瓦加強屋頂采光。
(3)利用高原太陽輻射強的優勢,引進太陽能技術,用以熱水、燒飯。
(4)建沼氣池,以沼氣代替木材作為燃料,有利于廢物利用和保護森林植被。
(5)在山腳匯水區,根據雨水沖出的低洼地開挖水面,并將水引入農田;在農田和山腳開挖排水溝,避免雨水沖刷,同時將水導入湖中和各家的魚塘中。
(6)將家庭生活污水排入每戶的水池中,經過兩重植物凈化后,排入魚塘,最后排入湖中。
(7)村內道路、建筑入口以及建筑內院與室內地面,均采用硬鋪裝。路面下采用涵洞排污排水的方式,將各家排水和雨水排放聯系起來,從而形成整個村落的排水體系。
(8)對臨水的邊坡,放置自然山石并植樹護坡,營造湖岸景觀。
(9)將生活垃圾積累堆肥,不可降解的垃圾,則集中起來由管理機構統一處理。
(10)在村落種植更多的樹木,和水道一起美化村落環境,使整個村落真正融于大自然之中。
4.3 恢復村落生態環境
(1)對村落周圍的山體,采用生態林業工程技術措施進行植被恢復,山上坡地退耕還林。
(2)對瀘沽湖的草海,退田還草。減少生活污水、化肥、農藥對水質的污染,限制機動船的使用。對山水環境的恢復,將使瀘沽湖重新成為動物的優良棲息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共生共長。
4.4 轉換經濟生產方式,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1) 發展生態農業 開挖水面,采用集雨措施,改進灌溉方式,減少有機化肥的使用。在各村戶的莊稼地內發展庭院經濟,形成人-農-畜-魚生態循環系統,實現經濟增長,并減少對瀘沽湖的污染。
(2) 科學發展瀘沽湖的漁業生產,增加經濟來源。
4.5 旅游發展策略
旅游是帶來外來文化沖擊的重要途徑,需制定合理的旅游發展策略,變不利為有利。在村落的外圍地帶設立旅游區,不僅可以形成一個緩沖區來減小對村落的直接沖擊,而且通過民俗風情、宗教、服飾、飲食、居住等的展示,讓游客全面了解摩梭人的母系文化,有利于弘揚其特色文化,也有利于發展地方經濟。具體措施有:
(1)利用原有村落及自然條件安排旅游住宿接待、民風民俗展示兩個區。
(2)保留原有建筑,新建旅游接待區,其空間形式遵循原有村落的肌理,采用傳統建筑形式和庭院形式。除展示用的"標本"院落建筑,其余建筑更換材料,以便節約木材和滿足現代生活。建筑的細部做適當改進,加大庭院面積。
(3)為強化當地文化生活的特色,并適應旅游活動,結合民族特點設計了3個文化廣場,即:展示民風民情及歌舞的"女神的約會"(展示區)、體現民族宗教文化的"打巴的道場"(接待區與展示區接合部)、再現傳統文化與經濟紐帶關系的"馬幫的篝火"(接待區)。廣場形式采用阿米巴曲線,以期達到與傳統建筑的有機融合。
4.6 設立研究及管理機構
研究和管理摩梭文化,是摩梭母系文化保護的重要部分。摩梭文化中僅有簡單的32個象形文字,而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史料,這對母系文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對歷史及傳統文化進行充分發掘與研究,可再現摩梭文化的發展歷程 ,也是摩梭文化的歷史在未來的延續。年輕一代的摩梭人可以通過研究成果,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摩梭人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在外來文化面前避免盲目的采借 ,從而做出理性的選擇。同時也有利于作為一份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予以保留。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強有力的管理措施,是這一弱勢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保障。
5 思 考
保護獨特的母系文化,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摩梭人村落合理的演變、摩梭人的發展,應是依靠自身的內在發展,而不是一種被迫的社會改變。自身的內在發展,能使母系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得以傳承,尤其是那種平和互助的社會心態,相對于今天相互屠戮的現實父系社會,也許是一種警示。
回顧這次競賽,我們覺得依托實際工程項目進行競賽,是一種值得認真總結的競賽思路。相對于純概念設計選題,這樣的競賽設計會更具生命力和現實意義。
參賽者(排名不分先后,成功共同分享)
鄧武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所
(導師:賈建中 唐進群)
薛曉飛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
(導師:劉曉明)
周 虹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
(導師:徐波)
胡 敏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所
(導師:趙中樞)
作者簡介:
鄧武功/1979年生/男/2001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區規劃(北京100037);
薛曉飛/1974年生/男/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1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周虹/1973年生/女/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01級城市規劃與設計(風景園林方向)專業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3);
胡敏/1980年生/男/2002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建筑系/現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北京 100037);
參考文獻:
[1] 李達珠,李耕冬.未解之謎——最后的母系部落[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2] 和鐘華生存和文化的選擇——摩梭母系制及其現代變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 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 Andrew Jones. Urban conservation issues in Brunei Darussalam:the case of Brunei's water villages. Planning Perspectives[J]:1997,(4).
[5] 張壬午,等農業生態工程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6] 楊二車娜姆,王風.我的家鄉——女兒國[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
參賽作品 (2003年攝于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