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_欧洲国产在线精品手机版_欧美日韩精品色图在线观看_7723在线观看免费播放_无码动漫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潮喷失禁大喷水AV无码_成年女人vr免费视频播放_4480yy亚洲成年私人影院_认识几年亚洲国产精品超碰_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湖南寓安園林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新聞中心

在步行中感受民族風情——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

22 2018-05
編輯:管理員 源于:新聞中心 瀏覽:707
一、背景

  1.獨特的場地區位
  昌都地區位于藏東,外與云南、四川、青海為鄰,內與西藏林芝、那曲地區相接,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從境內穿過,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覆蓋著全地區10.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昌都地區總人口為58萬人,在西藏自治區7個地市中居第二位。本項目建設時期(1999年),全地區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4.5億元。
  昌都鎮是昌都地縣兩級政權機關所在地,是昌都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通訊中心。昌都鎮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1999年常住人口為3萬人。1950年黨中央、政務院決定進軍西藏、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在昌都實施了第一個戰役,解放了昌都鎮,為全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礎,并從此開始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經營。昌都作為川藏線上的重鎮,在西藏的穩定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昌慶街位于昌都市中心地區,是城市軸線的主體所在,海拔3000多米;北望藏東名寺強巴林寺,南端為瀾滄江源頭。這一項目為居住、商業和旅游等功能的綜合性項目,占地面積約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道路和地下市政約1萬平方米,地面鋪裝近1萬平方米。自1998年上半年開始規劃論證,到2000年10月昌都解放50周年紀念日前建成使用。
  2.惡劣的人居環境待改善
  昌都和西藏其他地區一樣,僅僅半個世紀前還處于農奴時期。改造之前的昌慶街地處老城中心,住房破舊,人口稠密,城區沒有像樣的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火險危機四伏(圖1-4)。
  為了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昌都市決定改建昌慶街,力圖使之在城市居住、商業和城市景觀上都成為整個城市的精華。
  3.濃郁的藏民族文化面臨沖擊
  昌都鎮地處瀾滄江上游兩條主要支流的匯合處,是一座有悠久歷史和革命傳統的重鎮,西藏出土的最大恐龍——達瑪拉恐龍和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遺跡——卡諾遺址均在昌都鎮附近。城市整體布局因山就勢,創建于1437年的強巴林寺位于鎮最高臺地上,城市肌理致密,民居多為1-2層的平頂土木結構。從高地上的圍繞強巴林寺的轉經路,到三叉路口上的瑪尼堆,從寺門前永遠的煨桑和寺院卡林中的熱烈的辯經,到都都卡(當地集市)的叫賣聲和獨特的交易方式,從藏紅色的僧袍到飾滿吉祥圖案的民房門頭,藏民族文化氣氛十分濃郁(圖5-9)。然而,盲目的開發建設,帶來的卻是來自內地的瓷磚、玻璃幕墻、水泥塔樓。濃郁的藏民族文化面臨沖擊。起步階段的昌都城市建設已經給鄉土民族文化景觀帶來消極的沖擊,一些對環境和城市肌理毫無顧忌的現代建筑已經開始蔓延(圖10,12)。這不僅僅是個城市風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未來旅游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個政治問題。
  就在本項目設計人員應邀到現場時,更可怕的規劃性破壞也已經發生,昌慶街所在的中心城區舊建筑被大面積拆除,正在被規劃建設一條紅線寬度達30米的南、北向城市交通干道,橫穿城市中心,兩側將排列商業店鋪,這被當地市民和各級領導作為走向現代化的標志(圖11)。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提出了“昌慶街步行街”的規劃設計方案,改變了原規劃的交通干道的設想,并通過與地方各級領導和廣大市民的充分溝通,使項目得以實施。
  二、曼陀羅的世界:設計
  1.設計哲學與目標
  本設計的哲學強調三條原則:
  (1)    設計遵從自然:特別是高原的氣候條件和山地的地形特征。強烈的陽光和熱輻射,是建筑的風格和布局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地方風格形成的源泉。本方案中采用的白色建筑基調和藏紅色裝飾,以及三合院的單元組合,正是基于這樣的氣候條件而提出的。在本場地的南北兩端之間,地勢高差有10米之多,尊重并利用了這一高差,建筑自南而北的逐級抬高的,也形成了步行街的高程變化。對當地石材的開發和利用,是建筑與景觀認同與自然和形成當地風格的另一關鍵。當地的青砂巖和紅砂巖構成了景觀的基調。
  (2)    設計尊重人:首先是為當地的使用者而設計,然后才是旅游者。設計借鑒了昌都傳統商業巷的樓上居住樓下商業和前店后廠的手工藝交易模式,設計了商住混合的步行街區。在為當地人改善人居條件的同時,又不使其離開故土,并可將由于增高而擴大的建筑面積出租和出賣給商家。從而獲得就業和可持續的收入。而由于步行空間的創造,和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保留,使民風民俗回到街上,從而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個真實的體驗環境。
  (3)    設計尊重地域文化與地方之神:昌都地處藏東,歷代均為重鎮,是藏、青、川、滇的會聚處,各民族文化在這里碰撞、交叉,積淀、共生,造就了獨特而豐富的藏東文化區,它們充分體現了地方精神(俞孔堅 等,2004),包括(圖13-18):
  石文化:在昌都,石頭是一種最為普遍的材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來建造房屋,二是鐫刻經文,堆成瑪尼堆供宗教活動用,其后者尤使石頭文化披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石頭崇拜是藏民族自然崇拜的重要物征。
  水文化:昌都地區兩河交會,瀾滄江自高原浩蕩南下,亙古長河使昌都文化與水結下了天然的不解之緣;在城市的江邊,在山間的溪旁,院落的水井中,農田的河渠里,處處閃動著水的靈光。 
  居文化:昌都地廣人稀,建筑分布比較松散,除少量寺廟建筑外,最大量的仍是傳統的民居建筑;而在傳統民居建筑上,集中體現著民間建筑、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藏東民居與西藏其它地方相比具有極鮮明的特征:曬糧食的平屋頂,曬青稞的糧架,夯土墻不收分,角部多用井干形式,窗戶雖也有梯形收分者,但更多為矩形直窗,在建筑一層、二層多用廊子;另外,在建筑不同部位更有著極為豐富、美麗的細部。
  宗教文化:宗教意味如空氣一般滲透于整個藏文化中,在昌都亦不能例外。除最常見的瑪尼堆、經幡、念珠、轉經筒之外,在各種雕刻、繪畫中,在形式和色彩中,隨處都有著宗教意義的體現。
  2.設計構思――一曼陀羅的世界
  從人們手中的經輪到轉莊稼地的習俗;從瑪尼堆周圍一圈轉動的人群,到寺廟中的經筒,整個藏民族生活在一個旋轉與輪回的世界中,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曼陀羅形象。因此,本設計以曼陀羅作為城市空間、景觀、建筑布局上的基本形式,通過一系列的曼陀羅,將長約300米的步行街聯為一體;大到空間組織,小到噴水池和疊泉,這一形式反復出現,全力體現地方之精神和民族之靈魂(圖13-18)。
  (1)總體設計
  根據昌慶街開發、建設的目標取向,放棄原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昌慶街規劃為車行干道的方案,代之以步行街方案,規劃步行街全長約300米,寬82米(兩外側車行道紅線距離)(圖16)。其中,街內步行道寬12米,兩側建筑控制線寬均為25.2米,建筑控制線外側距車行道邊3.8米,車行道寬6米。步行街自北向南分為兩段:北段由郵政大樓和昌都商城(北半部已建成)相夾組成,長約75米,軸線方向與勝利街軸線基本垂直;寬20米,兩側建筑高度控制在20米以下(鐘塔除外)。南段由八棟建筑組成,長約210米,軸線方向自北段軸線南偏東約9度,從而與北段中心線一起,交叉而形成了一條契形軸線,使不沖對寺強巴林寺。一層作商業用,二層以上作居住用;建筑最高五層,高度控制在16.10米以下。
  步行街建筑隨地形自北向南層數逐次降低,以形成錯落有致的立面輪廓;在內側,建筑底層均內凹形成騎樓形式,前后貫通,局部(中心廣場)作兩層騎樓,以創造步行街所需的商業氛圍。在南、北端部,南、北段轉折外及中部共設有四處休憩廣場,產生出收放有致的空間韻律,并以曼陀羅空間形式,將整個步行街在空間上完整地統一起來。步行街內部通過寬度不同的六條橫向通道與外部車行道相聯系,既打破空間的封閉性又不破壞內部空間的完整性,同時方便了步行街的使用。步行街內部為全步行區域,凡臺階處均設有殘疾人坡道,以方便殘疾人及手推車的通行。

  (2)建筑設計
  步行街內除郵政大樓和已建成的昌都商城北半部分外,另有的九棟建筑皆為商住建筑。Z1~Z4棟均切分為六或四個單獨的塊體,每一體塊都從底層至頂層獨立構成一個單元,單獨設門對外,可為一戶所擁有。在交通流線安排上,居住用交通與商業用交通分別獨立設置,互不干擾。在S1和S2棟間二層高度,在中部廣場南、北兩端各設一座過街樓,使S1、S2棟在空間上連為一體,創造立體的商業空間。另在步行街南北兩端各設一座景觀牌樓,起入口引導作用。
  建筑總體風格借鑒藏東民居風格,但決不模仿或照搬,而是根據現代功能需要和當地氣候及地形,審慎地用現代建筑的手法,在傳承昌都地區獨特的民居文化基礎上力圖有所創新。建筑柱網為常規模數,開間柱距設為5.1米,是當地傳統民居柱距2.5米的約兩倍;細部裝飾如門窗、檐口、柱頭等均取材于當地民居,但予以適度提煉、簡化,使之在具有現代功能的新建筑上煥發新的生命;材料以當地石材為主,作砌體或外飾面。建筑空間形式汲取當地傳統民居的菁華,借鑒如天井、三合院、柱廊、上層懸挑、屋頂曬臺等諸多形式;同時考慮到在傳統藏式建筑中沒有通常意義的商業建筑的情況,探索創造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藏式建筑的商業空間。配合形成廣場界面的曼陀羅形狀,在步行街北、南及中部建筑的角部作了一些轉折處理,以體現建筑空間及景觀中的地域文化氛圍,創造豐富多彩的體驗空間。
  (3)環境設計
  步行街景觀環境空間由縣政府西側的市民廣場及步行街內的四處小型廣場和連接上述廣場間的街道構成,以水景、植被、鋪地、小品設施作為基本要素。廣場空間的形狀基本由周邊建筑界面圍合而成,為曼陀羅形式,具體為:縣政府西側與昌都商城和郵政大樓間的廣場形狀為一裂變的曼陀羅(被城市道路穿過);郵政大樓、昌都商城與Z1、Z2間之小廣場為一扭轉的曼陀羅;S1與S2間之廣場為完整的曼陀羅;S3與S4間之小廣場(南入口前)是一錯位的曼陀羅(圖13-24)。
  沿步行街中軸線,穿過上述五個廣場及其核心水景,用暗紅色砂巖(當地石材)鋪一條60~90厘米寬的“基軸”,在軸線轉折處,紅色基軸隨之轉折,出現楔形交叉。古老的楔形符號給人以悠遠的而深沉的想象;以此軸為主干串連以上述五廣場。五處廣場都以水體景觀為中心,用紅色砂巖鋪砌環狀波紋,漸次散開。除這些鋪裝圖案外,大的背景基底以毛面青砂巖鋪砌。
以街道景觀軸線為中心,在水景、池岸兩側結合水池岸線,布置寬度不同的小型綠地,并設置燈光照明設施,以烘托夜晚的商業購物氣氛。街道中的坐椅、小品設施等,其形式、色彩、材料構成等均反映當地的文化內涵(圖19-24)。
  三、設計之外
  昌慶街通過多種渠道解決資金來源問題。項目建設總投入資金1200萬美元,其中政府投入16%用于基礎設施改造,其余86%均來自于銀行貸款和招商引資。建設單位以底層商業用房的出租出售為主補償拆遷成本,使居民住房價格降低到可承受范圍內,以前的居民大都回遷,避免了傳統社區文化的解體。步行空間的創造和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保留使民風民俗回到街上,為旅游者提供了真實的體驗環境。旅游者的到來將為當地居民帶來可持續的收入。
  昌慶街的道路、廣場鋪裝都是昌都建筑史上第一次使用本地的砂巖石材,建設者大膽利用當地資源,并引進加工技術,使一批當地藏民因此成為石工,創造了新的致富途徑。與此同時,昌慶街的廊柱、街樓和檐口等卻沒有采用傳統的木制結構,而是全部以玻璃纖維高強水泥來代替,整個工程沒有使用一根木料,節省了2萬立方米木材,保護了森林資源和高原上脆弱的生態環境。
  整個設計和工程的進行過程中都由當地人參與,不但解決了就業,也培養了當地人才,也是援藏項目運作的一種新的探索(圖25)。建筑的彩繪是請當地寺廟的喇嘛來繪制的,體現了公眾的參與和地域風格的真實性。
  尊重自然、尊重當地人和當地文化的設計理念,以及當地人可承受的建設模式,使昌慶街成為整個昌都甚至全西藏范圍內舊城改造的范例。當地建設者和普通居民通過昌慶街建設增進了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識和自豪感。在此項目的帶動下,昌都的城市規劃擴大了傳統城市風貌保護區的范圍,實施了建筑立面和風貌控制,建設特色城市已成為普遍的共識。
  四、討論
  昌慶街是在整個舊街區完全被拆后重新設計和重建的,這種做法本身在舊城改造中是不應該被提倡的,但有兩點事實是本案例仍然具有參考價值,其一:盲目拆除在前,被邀設計在后,并最終避免了交通干道橫穿小城中心的嚴重惡果,使之成為一條不行街;其二,拆除的確實是不能達到基本居住要求的擎檐房式的低矮棚戶(俞孔堅等,2004)。在此認識基礎上,本項目的實施建成,有以下幾點值得城市建設者和設計者借鑒:
  (1). 地方性不等于傳統:城市景觀與建筑的地方性或地方特色不等于傳統風格,當然,傳統風格體現了地方性。地方性最終來源于對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地形、資源、技術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適應。其中技術和人類生活方式是最活躍的因素,也是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出現分野的合理原因。基于這一認識,本設計首先本著謙虛的態度,解讀鄉土景觀和建筑,以理解傳統風格中對地方自然環境的適應方式。并以同樣謙虛的態度體驗和理解傳統的生活方式,包括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和信仰。于此同時,理解當地人對現代生活的向往,并進而考察為什么內地現代建筑得以長驅直入,因為設計師沒有提供除此而外的第三種選擇:具有地方性的現代建筑和城市空間。而正是這第三種選擇,是本設計所追求的。
  (2). 舊城改造不必外遷居民:舊城改造,特別是中心地帶的改造,往往因為土地使用性質的改變、地價飛漲或開發商的介入及就業問題,使原居民全部外遷。這種方式所導致的社會問題以為學者門所重視(艾丹,1998;譚英, 1998; 劉陽,1998),西方近百年的舊城改造史也對此做了很好的腳注(Garvin, 1996)。新城市主義思想讓我們認識綜合土地利用方式和故有鄰里關系的價值。基于這些認識,本設計強調原地居民參與改建過程,將多余而不能承擔的面積出讓給投資商,并從中獲利。
  (3). 旅游融于當地人的生活:為迎合游客而制造假諸如民族村之類的假景觀已成為民族地區的普遍現象,這樣的假景觀沒有任何當地人的生活氣息,沒有場所感,即景觀現象學家所謂的”失去地方”(Placeless, Ralph, 1976). 目前昌都還不是對外旅游開放城市,但開放是遲早問題,旅游是未來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商住步行街的設計也正是一個為未來旅游設計的場所,但首先是一個當地人生計和生活而設計的場所.將鄉土人的生活過程完整地保留在場地之中,使外在的游客溶于一個內在人的生活場所,中體驗濃郁的民族文化.
  (4). 就業機會與鄉土材料開發:援藏項目往往從設計到施工,由內地某個城市向當地貢獻的交鑰匙工程,就連施工隊也是內地派遣的.當地人得到的是一個完整的項目,而參與性往往較差.而本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建設過程是一個培訓和幫助當地人就業的過程.從方案開始,北京的設計組就請當地藏族技術人員參與交流,互相學習,使其回去后能貫徹設計精神. 本項目選用了當地的兩種石材,用量很大,為次在當地開發了采石和加工一個產業.起初,當地藏民不懂石采加工,建設組織者便邀請福建石匠領班,當地人參與。不久,許多當地藏民便學會了加工技術.因此為當地人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是本項目體現當地人參與建設和為當地人而建的精神.
  以上幾點可視為對本設計哲學,即設計遵從自然、設計尊重人和設計尊重神的進一步注解。但歸根結底, 項目是否成功,當地使用者最有發言權.
  
  參考文獻
(1)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 London, England, Pion Limited.
(2)劉陽,1998。北京舊城居住區改造中人工環境與人口遷居的研究,2:41-43。
(3)艾丹,1998。居住區改造作為一個文化問題:從西方的角度看北京的舊城改造,2:47-49。
(4)方可,章巖,1998。從“平安大街”改造工程看北京舊城保護與發展中的幾個突出問題。城市問題研究:5:25-29 
(5)俞孔堅 王建 黃國平,土呷,李偉,2004,陀羅的世界——藏東鄉土景觀閱讀與城市設計案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6)譚英, 1998,由居民搬遷問題引發的對北京危改方式的探討,建筑學報,2:44-46 
 
圖注

圖1-4昌都城區:惡劣的人居環境亟待改善
圖5-9豐富而獨特的藏民族文化
圖10-12 城市改造已經、正在和可能對鄉土民族文化景觀帶來的沖擊
圖13-18本設計理念與途徑:設計尊重自然、尊重當地人和地方精神:圖13 場地;圖14總平面;圖15 步行街展立面;圖16 步行正立面;圖17 步行街鳥瞰;圖18 步行街地面

圖19-24建成實景:步行入口處的牌坊源于當地曬青稞的糧架,利用10多米的地形高差形成層層跌落的建筑布局,白色基調適于反射高原強烈的陽光,三合院模式利于獲得冬季的熱輻射;曼陀羅城市空間系列將人引入一個神秘而真實的場所;藏紅色及出之僧侶的彩繪溶入了地方的文化精神。
圖25設計之外:當地人參與建設,使援藏項目具有更為深刻的意義

  


步行街原貌

濃郁的藏民族文化

步行街平面

建成照片1

建成照片2

建成照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