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領域交流的擴大,城市景觀更新改造中大量地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的設計理念,這些變化大大促進了城市更新的進程和步伐。但這些發展如同一柄雙刃劍,它使更新中出現了一些趨同傾向,城市、鄉村甚至更為廣泛的范圍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多樣性的特色。然而,所建設的場所并不應是無生命的,而是指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綜合決定了一種場所的特性,并在其中孕育生命力,所以有必要探索發現引發生命力的特征根源,從而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植物是園林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以豐富的色彩、多樣的形態形成園林的主體景觀,也構成不同地區的典型植物景觀特色。而在選擇植物造景時應符合“適地適樹”原則,應以鄉土植物來體現地域特色。因此,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要探索在景觀設計中利用鄉土樹種來體現城市的地域文化內涵,從而創造出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城市景觀。
1、對鄉土植物及地域性景觀的認知
鄉土植物又稱本土植物。廣義的鄉土植物可理解為:經過長期特定的自然選擇的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1]。該文所論述的鄉土樹種僅指在當地自然植被中,觀賞性狀突出或具有景觀綠化功能的高等植物,它們是最能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
地域是指一個具有具體位置的地區,在某種方式上與其他地區有差別,并限于這個差別所延伸的范圍之內[2]。地域性是指與一個地區相聯系或相關的本性或特性;或者說就是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的綜合特性,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3,4]。基于以上對地域及地域性概念的理解,可將地域性景觀定義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為基礎,輔以特定人文因素的特色景觀。
2、鄉土植物的地域性
基于以上對鄉土植物和地域性景觀的認知,可以得出鄉土植物的地域性包含2層含義:第1層含義是植物觀賞習性以及生態習性的地域性;第2層含義是植物文化的地域性。
2.1 鄉土植物觀賞習性和生態習性的地域性
植物生長有明顯的自然地理差異,在不同的氣候、地形等生態因子的作用下,植物形態會不同。以氣候而論,高山植物普遍低矮、近地;而熱帶雨林的植物終年常綠,樹木高大。由于地形的差異,生長在杭州市(市區最低海拔僅幾米,山區海拔平均為100m)的杜鵑形狀較為矮小,而生長在天目山(最高海拔1700m)的杜鵑,則高大如小喬木。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橫跨多個氣候帶,且境內地形多樣,使得鄉土植物的地域性十分顯著。最南端處于熱帶地區的海南島,鄉土植物椰子樹,干性明顯,大型羽狀葉片集中生長在樹干頂端,具有典型的海南島風情;往北亞熱帶的嶺南,鄉土樹種木棉樹姿挺直高大,枝葉水平排空開展,花色如火,顯示出一種氣宇軒昂的英雄風格;再往北的西北地區,鄉土植物楊樹,樹姿偉岸,枝葉婆娑,體現著豪邁粗獷的北方氣質。
2.2 鄉土植物文化的地域性
植物文化是植物在漫長的利用歷史過程中,與其他文化門類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融合形成的與植物相互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文化信息的總和。植物文化體系既包括物質層面,即與食用和藥用價值相關聯的文化;又包括精神層面,即透過植物這一載體,反映出的傳統價值觀念、哲學意識、審美情趣、文化心態等。雖然影響中國植物文化形成的因素很多,但都與傳統文化這一大環境分不開[5],地方傳統文化的差異使各地的鄉土植物衍生出絢麗多姿的植物文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習俗和宗教差異,使我國的鄉土植物文化異彩紛呈。例如,在西雙版納的傣族地區,全體都信奉小乘佛教,一些榕樹成了佛教徒崇敬的對象。其他民族,如白族很注重對“風水樹”的崇拜,他們在遷居某地之前,必先植以“風水樹”,種類以大青樹、合歡、滇樸、黃連木等為主。在侗族,為了適應自然地理環境,人們形成了“據水田而居,以稻作為本”的傳統生活模式,同時也因稻作而形成了獨具侗族特色的稻作文化。在其他國家,植物同樣是人們寄托思想和情感的載體,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植物文化。在英國玫瑰象征愛情、幸福和美好;櫟樹象征勇敢堅強;棕櫚象征勝利。在德國,矢車菊啟示人們小心謹慎和虛心學習。在阿根廷,刺桐花是堅貞不屈、純潔高尚的象征,體現了阿根廷人的民族精神。
3、鄉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中的應用原則
植物既是園林景觀的重要構成元素,又是地域特征的表現形式之一。鄉土植物對地域性城市園林景觀的作用,一是通過植物形象,二是通過植物文化。植物形象和植物文化的作用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3.1 通過植物形象塑造地域性景觀
植物形象的地域性造就了地域性的鄉土植物景觀。北方的鄉土植物以針葉樹、落葉闊葉樹為主,常有郁郁蔥蔥、雄偉挺拔的針葉林景觀或季相分明的闊葉林景觀。以常綠闊葉植物為主的南方,常見的則是四季常綠、幽篁蔽日的植物景觀。棕櫚科植物是熱帶地區的鄉土樹種,樹形優美奇特,姿態優美,葉片飄逸瀟灑,樹干挺拔壯觀,常常形成它們所特有的棕櫚景觀。它們大部分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以海濱及濱海熱帶雨林為主。因此,一提到熱帶地區、海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棕櫚科植物,從而形成具有熱帶特色的植物景觀。布雷•馬科斯是巴西著名風景園林設計師,他運用現代藝術語言于巴西當地熱帶植物,展現了濃郁的巴西熱帶風情。在創作過程中,他常運用對比、統一、協調、韻律等藝術原理進行植物高低錯落搭配,并且他強調植物葉形、質感、花色、量的大面積對比,從而突出植物的觀賞特性。
極簡主義設計大師彼得•沃克也擅長用鄉土植物創造地域性景觀。在德國柏林索尼中心廣場,所有喬木全都是土生土長、沒有修剪過的楊樹,體現了自然之美,也與全世界千篇一律的鋼鐵、玻璃、混凝土建造的高檔寫字樓形成對比。沈陽建筑大學校園的環境設計更是別出心裁,校園大量使用水稻和當地農作物以及鄉土野生植物(蓼、楊樹)為景觀的基底,凸現了地域特色。
3.2 通過植物文化塑造地域性景觀
《辭海》對文化的解釋: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時間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園林作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合,隸屬于文化藝術的范疇。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造園家將歷史文化引入園林。漫步園中,除了視覺、聽覺、嗅覺的感受外,還能給人精神上的享受。而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常常流于形式,忽略了人們深層次精神空間的需求。在我國的城市里,設計者們使用同樣浮華的造景材料,同樣空洞的造景手法,堆砌出沒有個性的園林景觀,也同樣帶來文化內涵的缺失。因此,要努力拓展園林的文化性,給城市人一片精神領域。
園林景觀的文化性,固然可通過多種造景手法體現,但植物是園林景觀的基礎,而鄉土植物又根植于地方文化,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歷史根基。因此,以鄉土植物營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是最富生命力的。以鄉土植物體現景觀文化內涵具體有以下途徑:
3.2.1 利用鄉土植物文化創造意境
人們對植物景觀的欣賞常常以個體美及人格化含義為主,有許多植物被賦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獨特的象征意義。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竹還被視為最有氣節的君子。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的品格等。凡此種種,都體現了植物景觀的文化內涵,創造出了植物景觀的意境美。在景觀設計中可把這種植物文化與綠地景觀有機的結合,創造出一定意境的景觀。
此外,植物配置形式也能傳達一定的文化信息,如某學校的“學苑路”綠地中灌木色塊的修剪形式以方、圓為主,隱喻“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大連市綠地中模紋花壇,多以海波、浪花、海鷗為構圖母體,充分展現海濱城市特點。
3.2.2 結合詩歌、畫理營造鄉土植物景觀
在我國古典園林中,處處都是根據詩歌取材的植物景觀。比如蘇州拙政園的得真亭旁植有幾棵黑松,取《荀子》:“桃李倩粲于一時,時至而后殺,至于松柏,經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變,可謂得其真矣”之意。梧林幽居旁邊植梧桐樹和竹子,取唐羊士諤《永寧小園即事》詩句意:“蕭條梧竹月,秋物映園廬”。顯然,詩歌與鄉土植物交相輝映,才創造出具有人文特點的景觀,這一點值得我們在設計中運用。
3.2.3 鄉土植物景觀和設施景觀相結合表現文化性
植物文化的表達除了依靠植物本身之外,還需要其他因素,如建筑、山石、園林小品等作為配景才能更完善。荷為睡蓮科多年水生植物,色澤清麗,花葉均有清香。當荷葉枯萎的時候,葉下的藕還生機勃勃,所以荷象征著堅貞的精神。蘇州拙政園留聽閣借殘荷象征堅貞,并從建筑上予以呼應,閣內有銀杏木雕,松竹梅槅扇掛落和飛罩,圖案中松、竹、梅生機勃勃,鳥雀歡悅,這些都是傲世、堅貞和生命不息、精神不敗的寫照。竹為禾本科植物,枝干挺拔秀麗,竹節堅韌硬朗,竹葉四季常青,它象征著堅忍不屈,高風亮節的操行。中國古典園林中,常在庭院角落,花窗之外栽植紫竹、方竹、鳳尾竹等。這些竹子或以花窗為漏景,或以粉墻為背景,如入畫境,令人不禁想起古人詠竹的詩句。植物與其他景觀元素的關系,既是美學的,又飽含著文化意味。亭臺樓閣因植物的點綴而變得生動且富有靈性,植物文化則在亭臺樓閣的烘托下緩緩散發出來。鄉土植物與雕塑的結合,可以使無形的植物文化變得更加直觀,更易使觀眾領悟到其中的內涵。例如,在羅斯福紀念花園的第2個空間中,設計者布置了3組由賽格爾制作的青銅像和葛拉姆設計的浮雕,描述了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社會狀況和羅斯福總統對國計民生的關注與“新政”的實施,上層高大挺拔的鄉土樹種橡樹,林下成片種植的杜鵑和綠色的草坪構成了一個疏朗的環境,有力地烘托了青銅像所組成的故事情節。鄉土植物與匾額、碑刻等具有文字說明的園林小品組合,不僅可以普及鄉土植物知識,還可以傳遞鄉土植物文化。
3.2.4 鄉土植物提煉出裝飾圖案的應用
植物形象被提煉出圖案而運用到園林中也可以表現園林景觀的文化性。例如大明湖改、擴建過程中,始終堅持體現景區山水園林的特點、弘揚荷花文化的原則,使新建設施與景區風貌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主游路兩側的花缽,由整體石塊雕刻制作而成,上部巧妙地設計成荷花、荷葉的造型,用以種植四季花卉。底座較纖細的部分以同一塊石材雕刻成盤旋的藕瓜,既起到了牢固的支持作用,又不顯得臃腫粗笨。整體設計獨具匠心,融實用性與裝飾性于一體,體現了大明湖的荷花特色。在游樂場淺灰色的大理石廣場上,點綴著荷花浮雕圖案的淡紅色大理石,色彩搭配得當,吸引了游客的視線,與游樂場的功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園林小品的游路上,有用鵝卵石精心組合成“映日荷花”、“出水芙蓉”等圖案。各類建筑上的彩繪、石雕欄板,也多以荷花、荷葉、蓮蓬為主題。就連隨處可見的指示牌,也是荷花、荷葉的卡通造型,在細微之處盡顯大明湖荷文化的豐富內涵。
3.2.5 鄉土植物與自然景物的組合
中國古典園林常借自然景物來凸顯植物景觀意境。自然界的風聲、鳥語、流水、斜陽、日光、晚霞,在古典園林中都是表現詩情畫意的背景元素。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云處也虛心”,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將松、竹與風聲相結合,借松、竹等物來聽風,或在風的情景下賞景,不僅極好地詮釋了植物的“性格”,構成了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大妙境,還形成了中國人所特有的聽風文化。梅,落葉喬木,生性耐寒,花蕾于隆冬綻放,率萬木之先。梅花神清骨爽、嫻靜優雅、與遺世獨立的隱士姿態頗為相契,在兩宋時期,人們已經賦予梅花崇高的文化象征,僅《全宋詩》中詠梅詩就達4700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對梅花景觀最美的描寫之一。水邊植梅,清淺的溪水與高潔、疏瘦的梅花形成一致的審美意向,水面上疏朗、雅致的梅影,加上水中晴朗、悠遠的月影,不僅極好地體現了梅花的美感,而且梅花的品格在水、月的烘托中得到升華[6]。
4、結語
園林植物景觀流于形式,缺乏生態思想的指導;園林材料、造景手法趨同;園林景觀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表達缺失,這些都是當前我國城市園林景觀建設面臨的問題。當探討鄉土植物的應用準則、尋找鄉土植物在創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園林中的作用機理時,發現把握鄉土植物的地域性,用最合理的應用方式發揮鄉土植物的特性,創建以鄉土植物為主體的城市園林景觀是今后城市園林建設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19(7):63.
[2](美)R.哈特向.地理學性質的透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3]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創造景觀個性[[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4]譚曉紅.城市街道空間地域性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4.
[5]余江玲,陳月華.中國植物文化形成背景[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0(1):27-31.
[6]阿蘇榮.淺議梅花造景[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