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_欧洲国产在线精品手机版_欧美日韩精品色图在线观看_7723在线观看免费播放_无码动漫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潮喷失禁大喷水AV无码_成年女人vr免费视频播放_4480yy亚洲成年私人影院_认识几年亚洲国产精品超碰_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湖南寓安園林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新聞中心

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22 2018-05
編輯:管理員 源于:新聞中心 瀏覽:1887

  摘要:該文討論了后工業景觀公園的概念及其在德國魯爾區的發展背景概況,結合對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現場調研,重點分析了公園設計者在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景觀整體布局、生態對策、尊重自然演化進程等方而的設計思想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后工業景觀公園 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1.后工業景觀公園
    
  后工業景觀是指工業生產活動停止后,對遺留在工業廢棄地上的各種工業設施、地表痕跡、廢棄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藝術加工,并作為主要的景觀構成元素來設計和營造的新景觀。這些工業設施涵蓋了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各類設施,主要類型有生產設施、倉儲設施、交通運輸設施、動力設施、給水與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等,具體包括各類車間廠房、庫房、變配電站、鍋爐房、煙囪、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構筑物;高爐、氣罐、油罐等工業生產設備;鐵路、機車、管道、傳送帶、特種車輛等交通運輸設施或動力傳輸設備等。

  后工業景觀公園指的是依托工業廢棄地上的后工業景觀,將場地上的各種自然和人工環境要素統一進行規劃設計,組織整理成能夠為公眾提供工業文化體驗以及體閑、娛樂、體育運動、科教等多種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后工業景觀公園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成熟于20世紀90年代的德國。其中,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被認為是后工業景觀公園的代表作。

  2.魯爾區后工業景觀公園建設背景框架——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計劃

  魯爾區在歷史上曾經是德國乃個整個歐洲的工業中心,20世紀50年代由于結構性危機導致地區主導產業衰落,產生丁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其中受影響至深的就是埃姆舍地區(Emscher Region)。埃姆舍地區在區域空間的意義上是指多特蒙德與杜伊斯保之間沿埃姆舍河流域的工業都市圈,區域內面積784 km2,沿東西軸向長70 km,包括17個城市,地區總人口約200萬。為推動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結構的更新和持續發展,將地區的工業、歷史文化、教育、勞動力、土地資源、區位條件、交通等優勢條件轉化為發展潛力,北萊因——威斯特法倫州政府的區域規劃聯合機構(KVR)于1989年開始啟動“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Em scher park,簡稱IBA)計劃的第一個10年(1991年~2000年)規劃。埃姆舍公園計劃包括七大主題。
 
  主題一:綠色框架——埃姆舍景觀公園(The Green Framework-The Em scher Landscape Park)。基于對20世紀20年代曾由“魯爾煤礦區房屋協會”提出的“區域綠色走廊”計劃目標的實現,該主題提出將320 km2區域范圍內保護和再生的綠地連按成一個鏈狀的綠地空間結構,構建成完整的區域性公園系統(圖1)。該項目的理念在于通過開放空間整合、景觀恢復和提升環境的生態和美學質量,實現區域內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的持續改進。在區域內規劃了7條南北軸向的綠色廊道,邀請世界著名的建筑和景觀設計師共同參與規劃和設計區域內的主題公園,包括北杜伊斯堡公園、城西公園、諾德斯特恩公園等。綠色框架計劃在1999年之前全面開始運行。

  主題二:埃姆舍河道系統再生(Regeneration of the Em scher River System)。埃姆舍河道系統過去曾是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的載體,是開放的“排污系統”。經過生態恢復后將使其轉變成為動植物棲息的場所和城鎮居民娛樂、體閑的景觀區域。

  主題三:在公園中工作(Working in the park)。對廢棄的土地重新利用和組織,建設現代化的商業、服務設施及科學園區,并布置大量的綠色開放空間。各種工作場所都建設在優美的高質量的生態和建筑環境中,猶如“在公園中工作”。

  主題四:新技術鏈(A Chain of Technology Centers )。吸引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該區域。

  主題五:工業紀念物(Industrial Monuments)•工業化過程在該區域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跡,應作為工業文化的見證和標志以及重要的旅游資源加以保護和更新利用。

  主題六:住宅建設和城市開發(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通過新建住宅和舊住宅的現代化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Living in the park)和生活方式,并帶動城區更新。

  主題七:社會創新、就業和培訓(Social initiatives,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創新性的活動和項目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結構性自我活化,提供了新的培訓機制和就業機會。

  可以看出,整個建設計劃涵蓋了污染治理、生態恢復與重建、景觀優化、產業轉型、文化發掘與重塑、旅游業開發、就業安置與培訓以及辦公、居住、商業服務設施、科技園區的開發建設等環境、經濟、社會多個層面的目標和措施,是綜合性的用地更新改造策略。雖然計劃的名稱是“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但景觀公園建設只是從屬于“綠色框架”主題的子目標之一,是基于建構“綠地空間結構”目標前提下對景觀文化內涵、美學價值、生態思想的深入發掘和積極推動。在州政府、城市、企業和市民的共同推動下,歷經十余年的埃姆舍公園計劃建設已取得很大成效。截至2001年,共計有300多個項目已完成或正在運行。

  3.經典案例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3.1背景概況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總占地而積230 hm2(2.3 km2),利用原蒂森公司(August Thyssen)的梅德里希鋼鐵廠(Meiderich Ironworks)遺跡建成。該鋼鐵1903年投產,總產量共3700萬噸,僅1974年生鐵產量就達100萬噸,是高產量的鋼鐵企業(圖2~3)。1984年為從對歐洲產品配額限制的要求,工廠5號高爐為現代化改造付出了高昂的成本。1987年鋼鐵廠關閉,曾經與杜伊斯堡市共存了大半個世紀的工廠而臨著拆除或保留的抉擇,最終城市選擇了后者,對工業遺跡予以保留,賦予其新的功能,并在景觀美學意義和生態特質上加以強化。1989年北萊因一一威斯特法倫州政府機構在一項房地產基金的支持下購買了鋼鐵廠的用地,組建了開發公司;杜伊斯堡市也調整了規劃,將用地性質轉化為公園用地。這樣該工廠改造項目被納入到“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計劃“綠色框架”主題下的景觀公園系統中,作為前期的探索性重點項日,手1990年舉辦了國際設計竟賽。組織者在報名的6.5個設計機構中遴選出包括法國景觀設計大師伯納德•拉索斯(Bernard Lassus)和德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拉茲(Peter Latz)在內的5個設計團隊參賽。1991年竟賽結果公布,彼得•拉茲事務所的方案以其新穎獨特的“后工業景觀”設計思想、手法和現實可行的實施對策而最終獲勝。1994年夏天公園首次對公眾正式開放,好評如潮。彼得•拉茲先生因其在項目中的卓越工作成果而于2000年獲得第一屆歐洲景觀設計獎,并被尊為后工業景觀設計的代表人物。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則被譽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經典范例。

  3.2廢棄工業場地及設施的整體結構保護與綜合再利用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最突出的特色是強調工業文化的價值,體現在對廢棄工業場地及設施保護與利用的理念和對策上。

  其一,表明了對廢棄工業場地及設施的態度。拉茲認為,廢棄工業場地上遺留的各種設施(建筑物、構筑物、設備等)具有特殊的工業歷史文化內涵和技術美學特征,是人類工業文明發展進程的見證,應加以保留并作為景觀公園中的主要構成要素。

  其二,對原工業遺址的整體布局骨架結構(功能分區結構、空間組織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以及其中的空間節點、構成元素等進行全面保護,而不僅僅是有選擇地部分保留。拉茲在對各種由煉鋼高爐、煤氣儲罐、車間廠房、礦石料倉等獨立工業設施構成的點要素,鐵路、道路、水渠(埃姆舍河道)等構成的線要素以及廣場、活動場地、綠地等開放空間構成的面要素等進行結構分析的前提下,使舊廠區的整體空間尺度和景觀特征在景觀公園構成框架中得以保留和延續(圖4)。

  其三,通過對場地上各種工業設施的綜合利用,使景觀公園能容納參觀游覽、信息咨詢、餐飲、體育運動、集會、表演、體閑、娛樂等多種活動,充分彰顯了該設計在具體實施上的技術現實性和經濟可行性。綜合利用具體對策如下。

  (1)整體廠區的“博物館模式”

  布局結構和各節點要素得到全面保護的整體廠區向公眾全面展開了有關工業生產的組織、流程、技術特征、相關設施、景觀尺度和綜合形象,也映射了工廠的發展歷史進程,可以作為有關工業技術與文化的具有科普教育意義的巨型博物館(圖5~9)。

  (2)煤氣儲罐的“體育體閑活動模式”

  煤氣儲罐位于廠區中心,1號、2號高爐東側。在生鐵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大顯高爐煤氣除一部分用手發電機房的能源外,其余的都儲存在該煤氣儲罐中。工!關閉后煤氣儲罐廢棄。潛水愛好者向氣罐內注入丁2萬立方米的水,將煤氣儲罐改造成了歐洲最大的人工潛水中心(圖10~12}。

  (3)料倉花園的“體育體閑活動、兒童娛樂、展覽模式”

  利用原來貯存礦石和焦炭的料倉,更新改造為能容納攀巖、兒童活動、展覽等綜合活動的場所。料倉的頂部設計成縱橫交錯的網格狀步行道,與“鐵路園”的高架步道系統位手同一標高上;1990年,公園正式對公眾開放之前,德國登山協會的杜伊斯堡分會利用料倉厚重的混凝土墻壁建立了攀巖運動的場所;拉茲在“料倉花園”的北側設計了專供兒童游戲的滑梯、繩索等設施;串聯式的展覽空間則是通過在厚達2m ~3m的混凝土墻壁上開鑿出洞口形成的(圖13~17)。

  (4)中心動力站、鼓風機房綜合體、1號高爐鑄造車間的“多功能綜合活動中心模式” 

  中心動力站是廠內最大的建筑物,長170 m,寬35 m,高約20 m,位于公園中心區南端,北與游客信息中心(原配電站開關設備用房)毗鄰。中心動力站建于1906年~1911年,原來具有雙重功能:其一,為高爐輸送氧氣,裝設了6臺制造高爐氧氣的鼓風機;其一,為整個廠區和工人村提供電力,安裝了10臺利用高爐煤氣作為能源的發電機。1965年~1987年中心動力站用作倉庫。1997年,經過7個月的改建后建筑于10月重新開放,作為多功能大廳,用于舉辦國際性的展覽、會議、音樂會等大型公共活動(圖18~20)。

  鼓風機房綜合體(圖21)位于1號、2號高爐和煤氣儲罐的東北側,最初包括鼓風機房和泵房兩部分,分別用于生產熔化礦石所需的高爐氣體和輸送高爐冷卻水。該建筑建造于20世紀初期,具有“新浪漫主義”風格的拱形窗和墻身裝飾是當時流行的建筑形式。在20世紀50年代又增建了壓縮機房。現該綜合體被改造成為舉辦多種活動的場所,包括音樂會、公司慶典、舞會、戲劇表演和產品發布會等。其中的原鼓風機房已轉化成為永久性的、作為魯爾區三年一次節日慶典的500座劇場。

  1號高爐的鑄造車間局部改造成為1100個活動座位的夏季露天影劇院的舞臺,并在露天場地上加建了輕鋼支架玻璃棚(圖22~25),也可用于舉辦其他會議、演出活動。

  (5)配電站開關設備用房的“辦公與餐飲模式”

  該建筑位于靠近公園中部的主入口處。現更新改造為游客服務中心、信息咨詢中心和酒吧餐廳(圖26~27)。

  (6)5號高爐的“觀景模式”

  5號高爐于1985年4月停產,現更新為游人可以攀爬到頂部的70 m高觀景平臺上鳥瞰公園全景的觀景塔(圖8)。

  (7)舊辦公樓的“旅館模式”

  舊辦公樓1906年建成投入使用,現改建為140床位的青年旅社(圖28)。

  3.3景觀層次梳理與整合

  設計者將范圍廣闊、尺度巨大、景觀破碎、布局混亂的園區梳理、整合為水公園、鐵路公園、公共使用區和公園道路系統四個景觀層次。

  (1)水公園(Water Park)

  公園標高最低的層次,由凈化水渠、凈水池、冷卻池等水體構成。凈化水渠是對山東向西流經整個廠區的埃姆舍河進行凈化的河道。水渠兩岸栽植了自由生長的植被,每隔一段距離布置有臺階和平臺以滿足游人親水的需求(圖29~32 )。

  (2)鐵路公園(Railroad Park)

  鐵路公園與高架步行道系統相結合,是園區標高最高的層次,高出地面約12m,通過樓梯、臺階等與其他空間層次相聯結。該層次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景觀視野,而且作為水平線元素將各個龐大的獨立工業設施聯結起來,豐富了景觀向度(圖33~36)。鐵路公園層在東西方向上穿越整個園區,并在中部偏西的位置呈編組形式放大,設計者將其命名為“鐵路豎琴”(Rail harp )。

  (3)公共使用區(Areas of Public Use)

  包括金屬廣場、考珀活動場地、熔渣公園、料倉花園、開放綠地等公共開放空間。

  金屬廣場(Metallic Plaza)位于廠區中心的位置,在1號高爐鑄造車間的北側。作為公園的標志性景觀,該廣場由在地面上整齊排列的7X7共49塊、每塊重達7t~8t的方形鑄鐵板構成,彼得•拉茲對這些表面具有各異腐蝕狀態的鑄鐵板拍照、編號,排列成抽象圖案,并通過水在鐵板表而的流動來象征鋼鐵加工制造的熔化和硬化過程。鐵板在自然狀態下繼續被腐蝕,隱喻了對自然演變過程的尊重(圖37)。

  考珀活動場地(Cowper Places)位于5號高爐北側、2號高爐南側,原來作為堆放廢渣的場地,現更新改造為林蔭廣場,作為舉辦多種活動的場所。廣場地面利用廢渣鋪筑,并在廣場中均勻栽植樺樹(圖38)。

  熔渣公園(Sinter Park )位于埃姆舍河渠的西側,與“料倉花園”隔水渠相望。在利用廢棄的熔渣鋪砌的地面上種植樹木形成小樹林;熔渣公園的北端布置了一座半圓形的露天劇場,采用的砌筑材料是將廢棄的紅磚磨碎后作為骨料制成的紅色混凝土。

  開放綠地主要指分布在廠區東西兩側的田野、林地等大尺度的開放空間(圖39)。其中東側有名為“Ingenham m shof”的約6 hm2的草場和耕地,主要用作體閑區域和學校社團的生態中心。

  (4)公園道路系統

  包括公園步行道和自行車路(圖40)。將原來零散分布的城市街道聯結整介成完整的交通系統。

  3.4優化環境的生態對策

  (1)水污染凈化與雨水收集

  彼得•拉茲提出對山東向西穿越公園、原作為開敞的排水渠的埃姆舍河道進行處理,將污水與凈水系統分離。埃姆舍河流經公園的長度約3 km,過去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雨水、垃圾等都排放到河道中,使水體污穢不堪,夏季氣味刺鼻。現在經改造后污水由地下直徑4m的污水管道排走,經過凈化的水則采用水渠的形式以避免與受污染的土壤接觸;從場地和建筑屋頂上收集的雨水經過管道進入冷卻池和經過清除污泥的沉淀池過濾后,再進入水渠濕地進一步凈化,水污染凈化的部分主要布置在廠區中部(圖29~32)。

  (2)風能利用

  設置在水渠岸邊的“風塔”可以利用風力將水渠中經凈化的水從底部提升到高架步行道標高層,作為早季灌溉植被用水;在其他季節,經過提升的水又回灌到水渠中。通過這一循環過程,一方面營造了富有意趣的水的流動、跌落的視聽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增加水體與氧氣的接觸來提高凈化質量。“風塔”裝置中的關鍵組件是“風輪”(wind wheel),它能保證即使在風力較弱時也能產生較高的輸出效率(圖41~42 )。

  (3)植被保護

  彼得•拉茲認為,在廢棄地受污染土壤上頑強地進行生態演替的野生植被是生態學家難得的試驗對象,應加以保護(圖43),據統計,這寫野生植被有450多種。在廠區與周圍環境的邊緣地帶,有大面積的原生生境,成為多種植物生長和鳥類棲息的場所。

  (4)工業廢棄物利用

  利用工業生產形成的沉積在廠區內的廢渣鋪筑道路、廣場以及新的凈水河渠的河床。

  3.5對自然演化進程的尊重

  公園的設計和營造包含了生態演化進程,因此不應該是一蹴而就、生硬地景觀處理,而應是展現長期的循序漸進的自然演化過程,例如金屬廣場鐵板的持續腐蝕、受污染土壤上植被的生長等。其中也包括規劃設計工作的不斷修正和完善。十幾年來,伴隨著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的逐步實施,彼得•拉茲先生一直在充滿激情地持續地優化他的設計。

  3.6公園夜景照明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絢麗、迷幻的夜景照明是由在歐洲負有盛名的英國藝術家喬納森•帕克(Jonathan Park)設計完成的。公園夜景與工業文化遺產、休閑活動共同構成公園吸引游人的三大亮點(圖44)。

  結語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項目本來是作為埃姆舍地區綠色空間結構系統中的構成元素之一,以開放空間整合及生態恢復與重建為主題。但因其設計者彼得•拉茲先生具有開創性的后工業景觀設計思想和實施策略而使該項目聲名鵲起,成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代表作品,并為類似項目的設計、實施和運營提供了經典參考模式。

  后工業景觀公園建設是西方發達國家對工業文明衰落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問題,從文化、生態、景觀等多維視角和層面提出的系統整體對策,并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有學者從可持續發展的土地開發管理角度出發,提出建設后工業景觀公園是工業廢棄地土地利用的過渡性對策,經過進一步的生態修復與重建后,土地景觀終究會回歸到工業文明前的田園牧歌式的環境狀態(圖45)。可以看出,這種對土地景觀格局發展的預判飽含著生態理想,但卻忽略了對負載著文化傳承使命的工業遺產的景觀意義給予足夠的思考和重視。工業廢棄地土地利用的未來模式將取決于多重因子作用的疊加,生態因子極其重要,但并非全部。

  應用生態學的生態位理論來作進一步的思考,可以看出,工業文明時期的工業場地、工業景觀是工業生產的物化表征和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載體,是地區經濟輝煌的標志。如果將其比作生態元,它是符合現實生態位的空間和功能要求的。但當結構性危機產生以后,工業場地逐漸轉化為工業廢棄地,工業景觀也演變成了廢棄工業設施,表明它的現實狀態已經與原來的生態位不符;而后工業景觀公園作為工業廢棄地更新的一種成功對策,實質上是探尋到了與新的環境條件相符合的潛在生態位后,占據并充分利用資源將潛在生態位轉化成新的現實生態位。

  目前,工業廢棄地的再生問題是我國大量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必須面對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作為后工業景觀公園的經典范例,對國內工業廢棄地改造利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一案例的成功是基于其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技術、經濟背景,對手我國現狀條件下的工業廢棄地而言,建設后工業景觀公園是否具備條件,應采取怎樣的設計方法、實施過程和運營模式,尚需要依據客觀的分析研究做出慎重、科學的解析與求證。


圖1 埃姆舍公園區位示意圖

圖2  1920年的蒂森鋼鐵廠

圖3  蒂森梅德里希鋼鐵廠1954年的航拍圖

圖4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總平面圖

圖5  保留完整的中心廠區示意圖(繪制在公園標示牌上)

圖6  保留的鐵路和鐵水槽車



圖7、圖8   廠區中保留的各種工業設備、管道

圖9  廠區中保留的建、構筑物(由5號高爐俯瞰)

圖10  由煤氣儲罐望1號2號高爐和鼓風機房

圖11 原煤氣儲罐運行原理示意圖

圖12 經改造后的煤氣儲罐外景

圖13 改造成潛水中心的煤氣儲罐內景 

圖14 拆除頂蓋的礦石料倉改造成綜合活動場所

圖15 料倉花園頂部的網格狀步行道

圖16 料倉花園中的攀巖場地

圖17 料倉花園中的兒童活動場地

圖18 料倉花園中的兒童活動場地

圖19 料倉花園局部

圖20 料倉花園中的兒童活動場地

圖21 料倉花園中的展覽空間

圖22 中心動力站外景

圖23 原中心動力站內景

圖24 中心動力站改造成多功能活動大廳

圖25 鼓風機房綜合體

圖26 1號高爐鑄造車間更新為露天影劇院

圖27  露天影劇院增建的遮雨大棚局部

圖28  露天影劇院全景

圖29  使用中的露天影劇院

圖30  配電站局部改造為游客服務、信息咨詢中心

圖31  配電站局部改造為餐廳

圖32  舊辦公樓更新為青年旅社

圖33  凈化水渠

圖34  水渠及岸上的植被

圖35  凈水池

圖36  水池及水生植被

圖37  水渠堤岸上的植被及臺階

圖38 鐵路公園層的高架步行道系統

圖39 高架步行道系統

圖40穿過料倉花園的高架步行道

圖41 鐵路公園局部

圖42  從鐵路公園層標高(料倉花園頂部)望1號、2號高爐

圖43 金屬廣場

圖44 金屬廣場鑄鐵板表面不同腐蝕狀態

圖45 由5號高爐俯瞰考珀活動場

圖46 考珀活動場局部

圖47 公園綠地

圖48 公園道路

圖49  風塔

圖51  廢棄地上生長的植被

圖52  廢棄地上生長的植被

圖53  廢棄地上生長的植被

圖54  廢棄地上生長的植被 

圖55 夜景照明

圖57 土地景觀格局演化進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