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帕爾馬市中心的皮羅塔宮,作為法尼斯(Farnese)家族的府邸,其核心部分建于1583-1622年間。在此后的使用中不斷經歷改擴建和再利用,到1970年代,皮羅塔宮最終演變為一座容納有法尼斯劇場(Teatro Farnese),17世紀Aleotti最知名的劇院,二戰期間被嚴重毀壞,但隨即修復)、考古學博物館、巴拉丁伯爵圖書館、國家文化中心、帕爾馬大學藝術系及其他文化藝術機構的龐大的混合物。
1970年,卡納里開始將皮羅塔宮的大部分改建為國家畫廊,在拆除了不合宜的部分、修復戰爭造成的破壞、加強結構之后,在北翼植入了一個輕質的、腳手架式的結構,形成了一個空間可靈活分割的框架體系。其上可安裝水平隔板作為地面或安裝豎向隔板作為墻體。結構中吊裝布線,結合雅致的鋼扶手,保持、維護了墻體的獨立性并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展現17世紀精美的磚工,墻面的抹灰已被清除。
流線設計首先將畫廊主入口戲劇化地設置在劇場重新改建過的大廳內,由一條窄坡道通向舞臺,舞臺被透過屋頂構架的頂光照亮。舞臺的背后,第一展區的大展板引導參觀者改變方向,經過一座纖巧的樓梯到達西翼。這里的空間被輕質樓板水平分割,并由一系列的窄坡道引向下一層。兩端的樓梯提供了疏散和通往建筑其它部分的通道。北側,參觀路線延伸到上層原來的干草倉,保留有初始的建造技術。為了利用北側額外的層高,一個密實的白色腳手架被加入到加固的屋架下;它支撐起增加的樓板并為展板和燈具提供安裝點。在可能的地方揭去屋頂,天光沿建筑周邊射入、為畫廊提供自然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