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長沙園林設計報道,全球降水格局已經發生變化。我國南亞熱帶地區降水格局變化主要表現為干季降水次數減少、雨季強降雨時間頻發。降水格局的變化會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和功能。目前,降水格局變化對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趙倩在導師簡曙光和研究員申衛軍的指導下,依托鶴山野外降水控制實驗平臺,模擬干季更干、濕季更濕的降水格局。以土壤微生物為研究對象,探討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對降水季節分配變化的響應,加深有關土壤微生物對降水建筑施工格局變化響應的理解。干季隔除67%的林下穿透水處理減少了17–24%的土壤含水量。在群落水平上,該強度的降水變化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無顯著影響。但在門分類水平上,干季隔除67%的降水處理顯著增加了細菌稀有種(Gemmatimonadetes,Armatimonadetes和Bacteriodetes)以及真菌優勢種Basidiomycota的相對豐度,降低了真菌優勢種Ascomycota的相對豐度。經過2年的野外降水控制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該強度的降水改變對土壤養分、微生物群落結構以及酶活性無顯著影響,但顯著地影響細菌群落中某些稀有種以及真菌群落中優勢種的相對豐度。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土壤學主流期刊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
圖1. 野外降水控制實驗平臺
圖2. 在門分類水平上,受長沙園林設計降水季節分配變化顯著影響的細菌、真菌類群的相對豐度(P<0.05)